玩酷网

铭记胜利时刻 反思战争与和平

转自:天津日报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研究著作中,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安平所著的《抗战胜利日:一天的断代史与反思》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照亮了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这部由研究出版社于2024年1月出版的作品,聚焦1945年抗战胜利日前后这一特殊时段,以微观断代史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鲜活且富有张力的历史画卷。

这本书精准捕捉到了胜利日的情感脉搏,将那个饱含情感张力的历史现场重现于读者眼前。作者安平不仅是位学养深厚的历史学者、也是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特的新闻视角赋予本书独特的魅力。书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画面,从北平、广州、上海、延安等地人民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庆祝抗战胜利的热闹场景,到“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庄严时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狂欢中国”和“疯狂日本”进行了鲜明对照。这种对比,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喜悦,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反差,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激动人心又充满复杂情感的时刻,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这本书也是一部真正聚焦于“人”的作品。书中既有“人物群像”的宏大描绘,也有“人物特写”的细腻刻画。我们能看到欢庆抗战胜利的中国各地群众,他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也能看到因不愿投降而愤慨痛哭的日本军人,他们扭曲的表情和绝望的神情,折射出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在书中得以展现,他们的坚定与睿智,让我们看到了领导者的担当;黄炎培、于右任、丰子恺等社会名流欢庆胜利的场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贺敬之、谢觉哉、艾青等文化人士为庆祝抗战胜利撰写的诗篇,更是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梦想。通过这些不同身份人物的描写,我们深刻感受到抗战的胜利是中国的胜利,更是每个中国人的胜利,它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

在叙事结构上,全书巧妙地分成三个篇章:上篇“狂欢中国”,中篇“疯狂日本”,下篇“胜利日的反思”,分别对应“抗战胜利日”中不同阵营、不同人群的状态和心理反应。这种结构犹如一幅层次分明的历史画卷,清晰地展现了抗战胜利这一历史事件的多面性。上篇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悦与自豪,中篇则让我们看到了侵略者的疯狂与无奈,下篇则引发我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入思考。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各方的反应,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抗战胜利日:一天的断代史与反思》堪称一部“战争胜利的说明书”,它主题鲜明,视野开阔。作者在理智、客观、平静的陈述中,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坚守。“胜利来之不易,和平尤为宝贵”,胜利日的狂欢不能遮蔽面向未来的思考。在下篇“胜利日的反思”中,作者提出三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天皇没有战争责任吗?日本是无条件投降吗?“一亿总忏悔论”的真相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犹如三记重锤,敲击着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反思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更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

《抗战胜利日:一天的断代史与反思》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著作。在全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这本书不仅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更促使我们反思战争的本质,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这部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抗战胜利日,不是终点,而是镜鉴。

(作者为本书策划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