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有灵性了!”黑龙江,一家三口下午四点时分去爬山,不料,下山时不小心迷路了,在山里被困了数个时辰,正当他们即将崩溃的时候,突然天降“灵猫指路”,几人这才得以脱困。 周末的午后,城郊野山的林间还飘着松针的淡香,一家三口原本只是想沿着山脚下的浅路散散步,没成想孩子追着一只蝴蝶往深处跑了一段,等反应过来时,周围的树木已经变得陌生。 他们手里只揣着半瓶温水和两袋饼干,没带厚重的外套,也没提前查过这片野山的岔路分布,只觉得走得越久,天色就越沉——云层压得低,原本透亮的下午竟慢慢蒙上了一层灰雾。 走到一片满是碎石的坡地时,他们彻底分不清方向了,来时的路被茂密的灌木挡住,往哪边走都只看见交错的树干,手机举起来晃了晃,屏幕上只有一格微弱的信号,连定位图标都在不停转圈。 孩子攥着妈妈的袖口,眼神里满是紧张,大人蹲下来想安慰,却发现自己也说不出“马上就能出去”的底气,只能凭着感觉往看似平坦的方向挪,走了十几分钟又绕回了原地。 就在两人蹲在石头上琢磨路线时,脚边忽然传来一阵轻轻的“窸窣”声,低头一看,是只巴掌大的三色猫,毛上沾着点泥土和松针,眼睛亮得像浸了露水。 它没躲,反而绕着孩子的鞋子转了两圈,尾巴尖轻轻扫过孩子的裤脚,随后往左边一条被杂草半掩的小路走了两步,又回头盯着他们看,见没人跟上,还抬起爪子扒拉了一下地上的小石子。 一家人对视一眼,决定跟着这只猫试试,猫走得不快,遇到长得高的野草会停下来,用身子压出一条窄窄的缝,示意他们从那里过;路过有尖刺的灌木丛时,还会回头“喵”一声,像是在提醒小心。 走到一处陡峭的土坡前,猫先纵身跳了下去,在坡底的平地上蹲好,直到大人把孩子抱下来,它才继续往前。 大概走了一刻钟,远处传来了山下村庄的狗叫声,猫这时突然加快脚步,把他们引到一条铺着旧石板的路上,然后转身钻进旁边的树林,眨眼就没了踪影。 后来他们顺着石板路下了山,在村口的小卖部歇脚时,老板说那只三色猫是村里独居的张奶奶养的,张奶奶每天早上都会带着猫在山里转一圈,时间久了,猫就记熟了各个岔路。 前两年还有个游客在山里迷了路,也是这只猫把人引到了正路上,有人说这猫通人性,老板却笑着说,大概是猫跟着张奶奶见多了人,知道迷路的人需要帮忙。 其实类似的事在别的地方也发生过,去年秋天,南方一座山区的护林员老周,巡山时把装着记录册和手电筒的帆布包弄丢了,找了两天都没找到。 直到第三天早上,一只瘦黄的流浪猫跟着他走,把他引到一处枯树洞里,包正好放在里面——老周这才想起,半个月前他在树林里救过这只猫,当时猫的腿被夹子夹伤,他还特意给它涂了药、喂了火腿肠。 这些事听着像巧合,却藏着动物的细腻,它们或许不懂人类的语言,却能凭着对环境的记忆和对人情绪的感知,用自己的方式伸出援手。 就像这只三色猫,它不会说“跟我来”,却能用尾巴、用叫声、用动作传递善意,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万物皆有灵”——不是动物有什么超能力,而是它们用本能的温柔,在人类需要的时候,搭起了一座跨越物种的小桥。 等这家人准备离开村子时,还特意去张奶奶家附近看了看,没见到那只三色猫,只看见院墙上挂着一串风干的野果。 张奶奶说猫大概又去山里转了,说不定这会儿正帮着哪个走错路的人找方向呢,他们没再多等,只是把带来的饼干放在了张奶奶家门口,想着下次再来时,或许还能遇到那只在林间引路的小身影。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