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一候鹰乃祭鸟
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
二候天地始肃
指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肃杀之气。
三候禾乃登
禾指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是夏秋之交的重要节气。
其“三候”凝聚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这些现象背后是否暗藏着自然科学的律动密码?沈阳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李云飞为我们揭开其中奥秘。
一候“鹰乃祭鸟”:猛禽迁徙的生存智慧
沈阳及周边地区不断地生动演绎着“鹰乃祭鸟”的物候变迁。作为连接华北与东北的重要生态廊道,这里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道之一,也是我国最东侧的一条。在法库獾子洞湿地保护区、康平卧龙湖等候鸟驿站,处暑后各种雀形目小鸟和雁形目中大型游禽将会纷至沓来,各种小型猛禽和中大型猛禽也会跟随各自的猎物尾随而至,这种现象与古籍记载高度契合。
李云飞解释,“鹰乃祭鸟”并非古人想象的“祭祀”,而是猛禽为迁徙储备能量的生存策略。“处暑之后,猛禽捕猎更容易,冬天可能三五天甚至一个礼拜都捕食不到一只猎物,所以现在它们要多吃点,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多吃点,补充足够的能量,毕竟迁徙过程极其消耗能量。”
所有的鸟类在迁徙时都要进行补给,不仅是猛禽,像白鹤、东方白鹳以及一些燕鸭类,从北极圈、俄罗斯北部、美国阿拉斯加等地过来,经过黑龙江、吉林到辽宁后会在卧龙湖、獾子洞等著名的候鸟驿站休息,补充足够的能量,有时会待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加厚脂肪后再进行下一段迁徙,直至飞到鄱阳湖等地越冬。
二候“天地始肃”:气象变化引发的万物调整
“阴阳之气交而为虹,至此虹藏不见”,古籍中“天地始肃”的描述,实为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典型特征。数据显示,处暑期间华北平原昼夜温差突破10℃,空气湿度较大暑下降15%-20%。这种干湿交替触发了自然万物的系统性调整。
木本植物首当其冲。杨树、梧桐等开始分解叶绿素,叶片逐渐泛黄;银杏叶片的萜烯类物质合成量显著提升,为越冬做准备。万物看似“肃杀”的转变,实为碳循环的重要环节。这种自然智慧给现代城市绿化带来启示——选取槭树、白蜡等季相变化明显的树种,既能呈现“可视化”的季节更替,又能增强城市碳汇功能。
李云飞认为,“天地始肃”是自然由阳转阴的过程,“春季是万物生阳、生机勃发的时机,到了夏季阳气鼎盛之后,秋天就开始往回落了。如同候鸟随温度南迁,植物的‘肃杀’也是对气候变化的精准响应。”
三候“禾乃登”:农作物成熟的科学规律
“稷为五谷之长,处暑禾熟,天子尝新。”古人对“禾乃登”的记载,在现代农学中得到精准验证。中国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数据显示,当早霜概率低于5%时,玉米延迟收获至处暑后1周,千粒重可增加2.3克,增产效益显著。
“‘禾乃登’意味着作物进入‘上分量’的关键期。”李云飞解释,8月中旬后玉米籽粒虽已长全,但淀粉和养分积累进入冲刺阶段。因此,我国此时会大面积推行“一喷多促”技术,通过喷洒叶面肥帮助作物吸收更多营养,提升产量。
实用指南
处暑前后,在沈阳这样看“鸟浪”
李云飞介绍,处暑后沈阳可见的鸟类迁徙现象进入高峰,还常出现“鸟浪”奇观,数以万计的鸟类成群结队,不同种群混群栖息,场面壮观。若想观测这一自然胜景,可参考以下建议:
·地点选择:优先前往卧龙湖、獾子洞等湿地保护区,这些地方是候鸟迁徙的核心驿站。黄胸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喉歌鸲、蓝喉歌鸲等已开始南迁,另外,像黑尾蜡嘴雀、普通朱雀、红胁绣眼鸟等在城市公园即可见到。
·时间窗口:8月中旬至12月均有候鸟途经,小型鸟类停留3-10天,大型鸟类可能栖息更久。
·注意事项:保持安全距离,不惊扰鸟类;携带望远镜等工具,不随意进入保护区核心区;处暑后早晚温差大,需做好保暖防护。
处暑“三候”既是古人的诗意总结,更是自然规律的科学记录。跟随这些律动密码,我们既能读懂生态智慧,也能在沈阳的湿地与公园中,邂逅最动人的自然奇观。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王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