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8年,唐朝宰相李石正骑马上朝,一群武士突然冲杀过来,眼见护卫一个个倒下,李石不得不逃回府中,不料刚到门口,一把利刃就迎面砍来。 在古代长安的街道上,一位宰相清早上朝,本该是寻常事,可突然间杀手涌现,护卫倒地,他仓皇逃回家门,却又见刀光闪现,这生死一线间,藏着多少朝堂阴谋? 唐朝中晚期,宦官集团势力越来越大,这得从安史之乱说起。那时候,皇帝对地方武将不放心,就把兵权交给身边的宦官掌管神策军。从唐肃宗开始,这成了传统。宦官有了军队,就开始干预朝政,皇帝有时都拿他们没办法。 仇士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他从年轻时进宫,靠着会玩球和射箭,讨好皇室,一步步爬上来。侍奉过宪宗,历经几朝,到文宗时已经是神策军中尉,手握重兵。文宗想削弱宦官,先用仇士良对付另一个宦官王守澄,把王守澄毒死。但宦官整体势力没减多少。 835年,文宗和亲信大臣商量,决定借看宫里石榴树上甘露的祥瑞,把仇士良等宦官叫去查看,打算一网打尽。结果仇士良半路发现不对劲,随行将领韩约紧张出汗,风一吹帷帐露出了藏兵。他赶紧带人撤回宫里,挟持文宗,还叫来神策军。那些准备动手的金吾卫投鼠忌器,只能看着他们逃掉。 这事失败后,仇士良大开杀戒,许多大臣和将士被抓被杀,朝堂上空出一堆位置。文宗被软禁在宫里,基本没了实权。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像汉献帝一样无助。 就在这时候,李石当上宰相。他是皇室后裔,威望高,平时注重稳定秩序,经常和仇士良对着干,在朝会上直接顶撞,让他下不来台。仇士良恨得牙痒,但李石身份特殊,不敢明着来,只能暗地里使坏。 838年正月初五,李石从家里出发上朝。走到亲仁坊郭子仪旧宅附近,突然有刺客用箭射他,李石中箭受伤,随从散开。他骑马往回跑,到家门口又遇刺客截击,幸好马受惊避开,刺客砍中马尾。李石这才逃过一劫。 这事传到文宗耳朵里,他吓坏了,赶紧派神策军保护李石,还下令追查刺客。但大家都知道是仇士良干的,谁敢真查?调查不了了之。李石明白长安呆不住,几次上表说自己有病,请求辞职。文宗也没办法,只能同意,让他去荆南当节度使。 李石遇刺后,朝臣们都慌了神,好多人不敢出门上朝,第二天集体缺勤,连假条都不请。整个京城人心惶惶。 差不多时候,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给文宗上书,说宦官乱政太不像话,如果控制不住,他愿意带兵清君侧。这封奏章传开,仇士良气坏了,但刘从谏在潞州远着呢,鞭长莫及,只能暂时收敛点。 两年后,840年,文宗病逝。仇士良趁机扶植颍王李瀍上位,就是唐武宗。武宗有抱负,想重振大唐。他不像文宗那么急躁,而是慢慢来,先明升暗降,疏远仇士良,还减了神策军的待遇。 神策军不满,就围攻宰相李德裕。武宗当场发火,严厉斥责,军士们只好散去。仇士良这下知道自己控制不住军队了,没了军权,就等于没了靠山。他被迫辞职回家,没多久843年就病死了。 武宗抓住机会,追查仇士良生前私藏武器的事,削官抄家,也算给文宗和那些被害的大臣出了口气。之后,武宗和李德裕合作,继续打压宦官,降服藩镇,限制僧侣和地主势力,还击败了回鹘,稳定边疆。大唐出现难得的中兴局面。 回过头看,宦官为什么能这么嚣张?根子还在安史之乱后,皇帝心理有阴影,觉得武将不可靠,就让宦官管兵。这传统一形成,宦官就有了本钱,渐渐连皇帝都管不住。幸好后世王朝吸取教训,不再让宦官掌兵,皇帝一句话就能决定他们的命运。 这事告诉我们,权力平衡很重要。历史上,宦官乱政害了多少王朝?我们国家现在强调集中统一领导,就是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维护稳定,靠的是制度和纪律。 李石那次遇刺,虽然个人逃过,但暴露了朝政的乱象。仇士良这种人,仗着兵权,为非作歹,最终也没好下场。历史就是镜子,提醒我们警惕权力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