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一众大臣根据形势选择保守秘密,封锁去世消息,但是贾逵不同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一众大臣根据形势选择保守秘密,封锁去世消息,但是贾逵不同意,强行公布了曹操的死讯,结果群臣听闻噩耗后聚在一起痛哭,朝中大乱,这时司马孚站出来说:“君王驾崩,现在应当尽早拥立新主,以稳定全国局势,你们怎么哭个不停?” 曹操这个人,从小就出生在沛国谯县,那时候是公元155年,他通过举孝廉的途径步入官场,很快就卷入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事中。他带着部队到处打仗,慢慢攒起自己的实力。后来,他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利用皇帝的招牌指挥各地诸侯,先在官渡干掉袁绍,又在下邳灭了吕布,一步步统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国的根基。他打仗打了一辈子,还挺有文采,写了不少诗词和军事书,比如对孙子兵法的注解。他的儿子一大堆,可惜好多都早早没了,最后继承人选就落在曹丕和曹植身上。 曹丕是公元187年生的,曹操的大儿子,母亲是卞氏。从小跟着老爸东征西讨,练就了一身行政和带兵的本事。他在战场上调度部队,处理政务也条理清楚,还喜欢钻研古书,写了《典论》这样的文章。在争夺继承权的日子里,他一步步赢得曹操的信任,通过抓住弟弟的把柄来抬高自己。公元220年曹操一死,他就顺利接了魏王的位子,后来还逼汉献帝让位,建立了曹魏王朝。 曹植比哥哥小五岁,公元192年出生,也是卞氏的儿子。他从小诗才就冒尖,写出《洛神赋》这样的名篇。可惜他做事不靠谱,爱放纵自己,好几次因为这些毛病丢了父亲的欢心。比如醉酒后乱来,影响了自己在曹操眼里的形象。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在洛阳行宫病重,大臣们觉得边境不稳,就先把消息压下来,避免乱子。他们封锁宫门,只让少数人进出。贾逵听到后,赶到洛阳,坚持要公布。他写了文书,分发到各地,不顾阻拦就把事办了。消息一出,官员们哭成一片,朝廷乱了套。司马孚见状,上前说那句话,提醒大家该干正事,赶紧立新主。 群臣听了司马孚的话,稳住神,马上办丧事,把曹操的灵柩安置好,官员们挨个致哀。同时,他们推曹丕当魏王,给他玺绶。曹丕早年就利用曹植的毛病来贬低他。曹植有次醉酒后强要开司马门,那地方只有曹操能走,他这么干,曹操知道后大为光火,从此对他不放心。 还有一次,曹操要出兵,让曹植带队。曹丕带酒过去劝,曹植喝多了醉倒,使者来叫时,他起不来。曹操失望,就把重任给了曹丕。曹丕能力本来就不差,这样一搞,更在父亲面前出风头,大臣们也认可他,最后他如愿继承。 曹丕上台后,对曹植一直记恨,好几次想找茬除掉他。有回曹植犯事,曹丕在大殿上召百官,让他七步成诗。曹植吟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只好免死,但贬他当安乡侯。 曹植后来被改封几次,先鄄城王,再雍丘王、陈王,一直被盯着,日子不好过,最后在雍丘过世。曹丕当了七年皇帝,在洛阳病故。贾逵继续当官,到死都在岗位上。司马孚在曹魏换了好几任皇帝,后来在晋朝干到太傅,对曹家忠心耿耿到最后。 说起曹操的继承,这事儿从早就有苗头。他有二十五个儿子,好多夭折了,剩下曹彰、曹熊、曹丕、曹植。曹熊太小,曹彰对当太子没兴趣,就剩曹丕和曹植俩人比。曹植有才,但太不拘小节,曹丕心眼多,会算计,所以曹植老吃亏。尤其是两次喝酒的事儿,让他彻底出局。 第一次,曹植喝高了,非要马车过司马门,那门只有曹操能开,他这么闹,曹操听了气炸,狠狠教训他。第二次,曹操测试他,派他带兵。曹丕嫉妒,就拿酒去灌,曹植醉得人事不知,曹操的手下叫不醒他。从那以后,曹操不给他大事干,转而培养曹丕。 曹丕不光靠这些,还在曹操面前卖力表现,大臣们看他有本事,就支持他。历史上这种继承争斗不少见,从李世民杀哥哥,到杨广骗父亲废杨勇,再到清朝雍正的九子夺嫡,都是手段百出。曹丕上位后,对曹植下手狠,但不敢明杀,怕惹众怒,就找机会光明正大办他。 那首七步诗的事儿,很多人在课本外读过,但不知道背后的父子恩怨。曹植靠这诗才保命,诗里道出兄弟相残的无奈。历史上,曹植的才华救了他,但也提醒人,做事别太张扬,容易招嫉妒。有一技之长,能保命谋生,现在网红火爆,也说明这点。 曹操一死,朝廷的反应挺典型。大臣们先瞒消息,怕乱,这是常见套路。但贾逵坚持公布,按礼办事,这体现了他的原则。司马孚的话,一下子扭转局面,强调立嗣稳国,这在乱世特别实用。曹丕的成功,不光靠父亲偏心,还靠他自己会钻营。 曹植的失败,很大程度是性格问题。他才高,但不稳重,在政治场上吃亏。曹丕心计深,步步为营,最后胜出。这段历史,让人看到权力斗争的残酷,兄弟间都能这样,何况别人。贾逵和司马孚,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帮着稳住大局,也算功臣。 后来曹魏的发展,曹丕奠基,但没几年他就没了。司马家慢慢崛起,司马孚虽忠于曹氏,但大局已定。曹植的诗流传下来,成为文学宝藏,但他人生的坎坷,也让人叹息。整个事件,从曹操死到曹丕立,短短时间,折射出三国乱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