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鑫通讯员黄珊珊胡京红
8月20日,沿着蜿蜒山路深入信阳市新县卡房乡,一片生机盎然的药材园映入眼帘。郁郁葱葱的络石藤缠绕攀缘,石菖蒲在树荫下舒展枝叶,药栀子在沃土中孕育生机。而守护这份“绿色希望”的,是单腿拄拐却步履坚定的种植者胡铭厚。
1989年的一场意外,让胡铭厚失去了一条腿,也让家庭失去了顶梁柱。伤愈后,他拄着拐杖辗转谋生,修理家电、钟表,却始终难以撑起家庭重担。直到2002年,家乡适宜种植金银花、天麻等道地药材的消息,如同星火点亮了他心中的希望。“别人好手好脚能做的,我一条腿加上更多心血,未必不行!”他暗下决心,要在脚下的土地里酿出希望的甘甜。
二十三载寒来暑往,胡铭厚的拐杖深深扎进泥土。平整土地时,别人挥锄轻松翻动,他只能弯腿用铁锹一点点铲挖;山间地头,他拄拐蹒跚前行,甚至练就单脚开车的本领。凭借一股韧劲,他不仅自己种药,更做起了收购生意——将乡亲们送来的鲜药分类、晾晒、粗加工,再销往信阳、湖北、安徽等地。遇到出行不便的老人,他便骑三轮车上门收购,小小的收购站成了卡房乡与外地药商对接的中转站。
“我们不能光自己挣钱,也要带着乡亲们找路子。”身为党员的胡铭厚,心里始终装着乡邻。他以“收七毛卖八毛五,收八毛卖九毛五”的微薄利润,让乡亲们的药材有了销路;从率先试种金钱草起步,用实际收益带动村民跟种,如今卡房乡胡河村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农户已有20余户,种植面积超百亩,直接带动周边1000余名村民增收,户均年增收1000元。农忙时,他拖着不便的身体,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种植技巧;村集体遇到种植难题时,他的家便是随时敞开的“问诊室”。
从修理钟表的匠人到“把脉”土地的药材人,从命运的伤者到带领乡亲振翅的“领头雁”,胡铭厚用拐杖撑起自己的人生,更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充满药香的振兴之路。那拄拐的身影,如楔入大地的铆钉,铆紧了致富链条,让大别山深处的药香,飘向了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