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渐浅,清秋将至。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网教育频道连续推出校园文化栏目《主播说节气》,新一期节目由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学生主播王语娴以精准流畅的播报、生动直观的演绎,以“处暑”为主题,带领大家走进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世界,感受传统文化与自然节律的深厚联结,从科学观测、农事规律到诗词民俗,多维度解读这一古老节气的现代意义,展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创新表达。
作为学校的“小小气象观察员”,小主播王语娴对季节更替的物候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在本期节目中,她以“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的古诗引入,清晰阐释了处暑的天文意义:当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意味着“出暑”,炎热的暑气逐渐消退,凉爽的秋天正式登场。王语娴特别对比了处暑与立秋的区别:“立秋是‘秋之始’,但余热未消;处暑才是真正意义上‘秋凉至’的信号,就像大自然按下了降温键。”
节目里,王语娴通过讲解,展示了处暑时节的三大物候特征——“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她形象地解释道: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如同举行“祭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呈现出肃杀之气;而水稻、高粱等农作物则进入成熟收割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民俗文化环节,小主播王语娴分享了各地独具特色的处暑习俗。她提到,华北地区有“吃鸭子”的传统,因为鸭肉性凉,适合处暑时节滋补;浙江沿海一带会举行“开渔节”,渔民们扬帆出海,开启秋季捕捞季;而老北京人则有“处暑吃梨”的讲究,寓意“离(梨)开夏天的燥热”。
针对处暑后“早晚温差大、空气干燥”的气候特点,王语娴在“健康小课堂”中给出了实用建议:白天仍需注意防晒,但早晚要及时添衣,避免“秋老虎”与“凉飕飕”交替侵袭;饮食上可多吃山药、百合等润肺食材,同时要保证充足饮水,预防秋燥。
小主播王语娴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讲解,不仅让大家了解了节气与农业、健康的密切关系,展现了她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她的播报不仅让同学们对节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据悉,《主播说节气》栏目的开设,是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主主持、自主探究的形式,既能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节气科普:
8月23日,星期六,农历七月初一,是中国传统24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时至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处暑后,暑意渐消,雷暴活动也不及炎夏那般活跃,全国各地的暴雨趋势都逐渐减弱了。处暑节气后虽然暑热大幅消退,但它也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往往在处暑尾声它会再次进行一次高温袭击,这就是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
一叶知秋意,夏尽待丰收,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感知到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黍稷稻粱,五谷丰登,农作物成熟开始进入收获的日子。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动,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活动,比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拜土地公等。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处暑到,秋始收,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丰收的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怕把到手的丰收洗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