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或许不是传说中的调度能力,而是实打实的“钞能力”。 有心观察便会发现,景区内但凡人流量大的乘车点,总有一堆观光车排队待命。游客一时没被拉走,并非车不够在等补给,而是人上车需要时间——说白了就是车够多、司机够足,用资源冗余解决了拥堵难题。就连厕所也是如此,排队情况比多数景区少得多,环境还干净,秘诀无他,无非是多建公厕、多雇人及时打扫。 虽说网上对“280元门票仅一天有效期”的争议不少,但我反倒觉得这思路值得其他景区借鉴:出来玩的游客,对门票一百多还是三百多的敏感度其实不高,适当提高票价、缩短有效期,反而能提升景区整体收入。有了钱,就能增加公共设施、扩招工作人员,游客玩得舒服,景区少挨差评,属地还能多些就业岗位,堪称“三赢”。 可惜这体验感没能延续到景区外。下午6点出景区回酒店时,既没公交车,正规出租车也少得可怜。想找辆黑车,司机却只跑高铁站、黄龙这类长途,根本不搭理短途客。迫不得已等酒店来接,结果还得先顶着疲惫“甩15分钟火腿”走到指定上车点,之后又跟着车子东接西送绕了一大圈,明明到酒店只有3.6公里,最后花了1小时20分钟才到。 本来在景区里玩了一天心情极好,坐在返程观光车上还兴致勃勃计划着再来,可这一个半小时的折腾,瞬间浇灭了所有热情,再也不想来了。好在当天游玩时刻意保存了体力,不然那15分钟的步行,恐怕都撑不下来——景区内的“钞能力”有多舒心,景区外的配套就有多让人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