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以太坊微策略结构性隐忧:基于 mNAV 飞轮模型的估值机制与风险演化分析

作者|Cubone吴说区块链

美国上市公司BitMineImmersionTechnologies(BMNR)正试图复制MicroStrategy式路径 — —用股权融资快速增持以太坊,把资产负债表打造成“ETH财库”。转型宣布后,股价先冲高,随后大幅回落并进入一段时间的区间震荡;其后在持仓与融资进展推动下再度上攻、再现回吐。与此同时,由于持续执行ATM增发,流通股本不断放大,市值随发行节奏呈动态扩表。本文聚焦BMNR自身结构:这套“以股换币”的反身性飞轮能否长期运转?当mNAV(EV/ETH,其中EV=市值+有息债务−现金)溢价收敛、二级市场承接转弱时,会不会从“每股增厚”切换为“净稀释”?下文据公开披露与链上口径系统梳理其关键风险。

核心数据:ETH储备、股本与溢价水平

首先来看BMNR的基本面数据。截至2025年8月中旬,BMNR已持有约129.7万枚ETH,按当时市价价值约57.7亿美元。这一规模使BMNR成为全球第三大的加密资产储备公司,仅次于MicroStrategy及MARA。流通股本约1.735亿股。股价方面,8月阶段自低点30.30美元持续走高至阶段高点71.74美元(区间涨幅约136.8%),其后回落至周五收盘57.81美元(较阶段低点仍上涨90.8%,较阶段高点回撤约19.4%),对应市值约100.3亿美元。按mNAV=(市值+债务−现金)/ETH持仓市值并以周五收盘口径计算(市值100.3亿美元、债务约188万美元、现金约147万美元、ETH持仓市值约57.7亿美元),mNAV约为1.74。

8月初的走强主要受一系列催化驱动:7月23日股票期权上市提升交易与对冲工具可达性,7月29日董事会通过最高10亿美元回购计划,8月4日披露持仓突破83.3万枚ETH,8月11日披露突破115万枚ETH后,市场对“以股换币”节奏的预期被持续上修。随后的回落主要由溢价(以mNAV衡量)阶段性过度扩张引发的估值向NAV的均值回归所驱动,在ATM供给预期上升与二级市场承接转弱的共振下加速,并叠加ETH回调。

结构机制:期权杠杆与mNAV溢价飞轮

公司于7月中旬披露,其约6万枚ETH持仓来自已处于价内状态的期权,并由约2亿美元unencumberedcash按1:1进行资产背书;但此后官方披露口径调整为以“tokens”计的总ETH持仓数据(如8月4日为833,137枚,8月11日为1,150,263枚),未再单独列示“包括期权”项,亦未发布期权行权完成的独立公告。综合当前信息,暂无明确官方文件宣布已完成行权。不过结合披露口径的变化、对应的现金能力,以及持仓节奏判断,该6万枚ETH极有可能已于7月17日后以行权或等值现货替代方式转为现货,最终仍需等待下一份季度报告或8-K中的衍生品附注予以确认。

BMNR的核心在于其mNAV(市场净资产值倍率)驱动的反身性飞轮机制:当股价P高于每股净资产NAV(即mNAV>1)时,公司可通过ATM机制在溢价区间内增发融资,并将所得资金用于购买ETH,从而提高每股ETH持仓,带来账面增厚(accretion)。理论上,只要维持P>NAV,每次融资都将推升每股资产值。然而,该模式的本质是一种结构性权益重分配:即使存在溢价,若市场对“持续换币实现增厚”的逻辑产生质疑,增发行为也可能被重新定价为稀释行为,从而压制整体估值水平。

在飞轮正向运行阶段,其路径为:mNAV上行→ATM融资→增持ETH(每股ETH上升)→市场叙事强化与估值抬升→再次融资,形成正反馈循环。反之,该机制的失效可能由以下因素触发:mNAV收敛至1或低于1、ETH本体价格下行、二级市场承接疲软,或ATM增发供给预期上升等。一旦市场预期发生切换,飞轮机制将从“增厚”转向“稀释”,形成负向反馈。在此情形下,公司往往需通过回购等手段对冲稀释影响,以维持每股指标稳定,但其执行能力将受到未受限现金储备与融资到账速度的实际制约。

因此,该模式的持续性取决于三项关键因素:一是市场对其ETH财库逻辑与资产溢价定价基础的信任程度;二是ETH本体价格的持续支撑作用;三是公司在内部执行层面的协同效率,涵盖ATM签约与资金到账节奏、大宗ETH的OTC采购能力,以及质押收益的再投入机制等关键操作环节。

潜在崩盘触发机制:四大风险警报

尽管BMNR风头正劲,其模式内生的脆弱性决定了在极端条件下可能出现踩踏式崩盘。以下四大风险路径值得投资者重点警惕:

(一)ETH本体价格剧烈回调

BMNR等“ETH财库型”公司的估值高度锚定其所持ETH现货价值,ETH下行将同步压低每股净资产值(NAV)与市值溢价倍数(mNAV)。若在溢价区间增发后ETH出现回调,可能引发“估值基础与市场叙事双杀”,放大跌幅并加剧流动性流出,造成市值快速缩水。

(二)mNAV溢价收敛与融资链断裂

BMNR当前所依赖的飞轮机制建立在mNAV高溢价基础上,一旦该溢价收敛甚至跌破1,增发空间将被封锁,陷入稀释难以为继的困境。若未能及时转向回购、质押收益再投入等方式稳定指标,将使市场解读为增长逻辑熄火,引发二级市场情绪反转,加速价格回撤。

(三)流动性紧缩与监管不确定性

作为中小盘个股,BMNR一级市场承接力有限,融资效率高度依赖市场情绪与宏观流动性条件。此外,ETH财库型资产配置行为尚处监管模糊地带,若未来被界定为“类ETF”“结构性衍生持仓”或“非经营性金融操作”,将可能面临信息披露义务升级、交易限制或适用更严监管框架,冲击其估值基础与融资通道。

(四)壳公司结构的信任透支风险

BMNR与多数ETH财库股均为业务停滞或濒临退市的中小盘壳公司,在战略转型前缺乏可持续的营收与盈利基础,估值高度依赖叙事驱动与增发融资带来的动量推升。这一结构与ICO模式高度类比:包装强叙事,通过股份/代币交换ETH,构建短期高估值,但在ETH回调或融资受阻时,将因缺乏业务支撑与估值锚定而陷入信任崩溃。

一旦信任退潮、市场偏好逆转或监管收紧,壳结构下缺乏实际现金流与可持续盈利模式的公司将面临流动性瞬间枯竭与估值非线性崩塌的极端风险。

结语:反身飞轮的边界,终将由信任决定

BMNR的路径代表了一种将资本结构与加密资产融合的新型商业叙事。它通过mNAV飞轮机制,在牛市环境中迅速放大估值,实现“股本 — 币本位 — 市值”之间的反身强化;同时,也将ETH的波动性、市场情绪与监管不确定性深度绑定在公司结构之内。

这一结构在上行周期展现出高杠杆与高速增长特征,而在下行周期中,同样具备加速失效的可能性。ETH下跌、溢价回归、二级市场转冷、增发失灵,这些本不构成致命风险的变量,或因反身机制联动而叠加放大,最终引发非线性坍塌。更关键的是:作为壳结构转型而来的微策略公司,其核心价值并不源自运营能力或链上生产力,而是基于市场对其“持续增厚ETH、创造每股价值”的预期。若这一预期难以自证,甚至遭遇反证,信任基础或将瞬间崩解,飞轮机制也将难以为继。

回顾ICO潮退后的溃败,市场并不缺乏对结构性信仰断裂的记忆。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壳”来自美股上市公司;但相同的是,在缺乏内生现金流与真实业务支撑的前提下,任何“以资换信”的机制终将难逃时间考验。BMNR能否长期走下去,不取决于它能买入多少ETH,而在于它能否证明自己是一个具备执行力的“币本位”资产管理者,而非仅依赖估值叙事驱动的壳式传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