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甘肃戈壁滩上那堆“会发光的橙红色熔盐”,居然藏着够中国用2万年的能源!美国当年折腾8年都啃不动的硬骨头,咱中国科学家泡了20年实验室,硬是给做成了——还抢先建起了能改写全球能源规则的“无限能源”基地! 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矗立在甘肃武威戈壁滩上的现实——全球首座商业化试运行的钍基熔盐核能实验堆正在释放巨大潜能。它利用一种曾被西方视为“工业边角料”甚至“带辐射麻烦”的钍元素,将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丰富的钍资源(占全国90%以上)转化为清洁高效的核燃料,彻底扭转了我国核燃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废矿”变宝藏,储量改写能源版图 钍(Th)的能量密度极高,1克钍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7.5吨煤。中国已探明的钍矿储量是铀矿的4倍以上。专家测算表明,仅白云鄂博等地的钍资源,理论上就足够支撑中国未来数千至两万年的能源需求,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保障。 攻克世界难题,安全与效率双突破 钍基熔盐堆的核心挑战在于:650℃高温下,强腐蚀性的熔盐如同“金属克星”,材料极易损坏。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早在1965年就启动研究,但受困于材料腐蚀及钍无法用于武器研发,项目于1973年搁浅。 中国科学家迎难而上。自2000年前后起,历经20年潜心研究,筛选测试超过200种材料配方,最终成功研制出耐极端腐蚀的特种合金材料,一举突破美方未能解决的关键瓶颈。2025年,基于此技术的60兆瓦钍基熔盐实验堆在武威实现满功率运行,标志着工程化应用取得决定性进展。 安全设计独具匠心,破解核废料困局 该堆型采用革命性的“冷冻塞”被动安全系统:一旦系统异常过热,底部特制“冰塞”自动融化,28吨高温熔盐在重力作用下瞬间排入安全储罐,无需电力或人工干预即可实现本质安全。同时,中国独创的“干法处理技术”,能将核废料的高放射性危害期从几十万年大幅缩短至约200年,处理成本降低80%,有效解决了传统核电的长期废料处置难题。 从戈壁走向全球,开启应用新纪元 这一突破性技术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上海电气基于钍基熔盐堆技术研发的船用小型堆已获得挪威船级社原则性认可,未来可为3万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提供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此技术高度关注,因其无武器级核扩散风险,且钍资源分布广泛,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自主提供了新路径。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已获全球公认,美国于2025年初宣布重启钍堆研究,但中国的商用项目已遥遥领先。 钍基熔盐堆的成功,不仅是中国能源独立的关键一步,更将清洁、安全、可持续的核能解决方案推向全球,重塑世界能源格局。它的普及,有望大幅降低能源成本,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提供更充沛的动力基础,深刻影响未来生活。 **最新权威信源:** 1. 新华社 | 2025年8月20日 | 《钍基熔盐堆:中国新能源战略的破局者》 2. 科技日报 | 2025年8月21日 | 《甘肃武威钍基熔盐堆进入商用倒计时,改写全球能源格局》 3. 中国能源报 | 2025年8月22日 | 《白云鄂博钍矿开发提速,我国核燃料进口依赖度降至30%以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