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张辽很能打,但张辽在曹魏的人缘很差,尤其是跟李典、乐进、于禁等人,经常吵架!

张辽很能打,但张辽在曹魏的人缘很差,尤其是跟李典、乐进、于禁等人,经常吵架! 曹魏“五子良将”之中,他的战功毫不逊色,甚至在许多人眼里比乐进、于禁更耀眼。 出身吕布旧部的背景,使他在曹操麾下显得格外特殊。 吕布被诛之后,张辽降魏,立刻得到重用。 曹操看重他的勇敢与果断,派他领兵作战,一次次立下赫赫战功,合肥一战更是名声大噪。 但在战场之外,张辽的人际关系并不顺畅。 与李典、乐进、于禁等人之间,摩擦时有发生,史书对这些细节虽语焉不详,但留下了蛛丝马迹。 曹操麾下将领众多,性格各异。 张辽锋芒毕露,习惯直来直去。 李典却不同,他性情谨慎温和,重视礼数,敬重儒士。 两人风格完全不合,导致平日里关系紧张。 张辽喜欢以武力论英雄,而李典则强调稳重周全。 这样的反差,让他们在很多决策上难以合拍。 合肥守城之战前,张辽主张主动出击,趁孙权大军立足未稳,突袭敌营。 李典心中有顾虑,觉得贸然出战风险极大。 当时两人关系不和,张辽甚至担心李典在关键时刻不愿配合。 但李典最后还是放下个人恩怨,愿意与张辽并肩作战。 正是这一转折,让合肥之战留下了经典的“八百破十万”。 合肥一役证明了张辽的判断力和敢战精神,也证明了李典在大局面前的理智。 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就此消失。 张辽生性骄烈,容易因功自矜。 乐进和于禁也常与他争功。 在曹操的军中,功劳如何分配,是极容易引发摩擦的事情。 张辽战功显赫,声名日隆,乐进、于禁心中多少有不服。 于禁自视为老将,随曹操起兵多年,资历极深。 乐进亦是猛将,身经百战。 他们对张辽这个“后来者”抱有戒心,难免产生嫌隙。 曹操看得明白,他知道这些骄将难免互不服气。 于是安排赵俨等幕僚,负责协调各将之间的关系,避免矛盾影响军心。 赵俨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张辽、于禁、乐进之间矛盾的回应。 若没有这样的调和者,军中摩擦恐怕更加激烈。 可见,在曹操的体系里,张辽虽然重要,却并非人人都愿意与他并肩。 这种人际冲突,并不影响张辽在战场上的地位。 合肥一战后,孙权对他心怀忌惮。 史载孙权退军时,对部下说“张辽虽在,犹有惧心”。 一个将领能让对手记挂到这种程度,足见其威名。 但在曹魏内部,他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却远没有战场上那样干脆。 于禁在官渡立下大功,却在关羽水淹七军时一败涂地,被俘投降,身败名裂。 张辽则一直以骁勇著称,从未有过如此尴尬的结局。 两人之间的差距,日积月累地刺激矛盾。 乐进的情况又不同。 他与张辽常常一同被派作先锋,勇猛刚烈。 曹操曾对乐进、于禁、张辽有过极高的评价,说他们“武力彰显,计谋周备,忠诚正直”。 话虽如此,三人之间却仍旧有隔阂。 乐进死后,曹操痛惜不已,表彰其忠勇,而张辽也曾被夸赞“万人敌”。 同为“五子良将”,表面风光,背地里的摩擦仍旧难以避免。 张辽的强硬性格,让他在战场上无人能敌,但在同僚面前锋芒太盛。 他不愿退让,别人也不愿轻易服气。 曹操麾下猛将如云,每个人都带着骄傲和战功。 将领之间争功论短,几乎是常态。 张辽与李典的不合算是有案可查,与乐进、于禁的矛盾虽缺乏明确记载,但从曹操特意设人调解矛盾来看,摩擦确实存在。 合肥守城,张辽主动出击,李典最终配合,打出了魏军的声威。 但若没有那次放下私怨,局势可能完全不同。 史书记载李典说过“国家大事,岂能计较私怨”,这句话反衬出矛盾确实存在。 张辽的人缘并不好,他靠的是战功撑住地位。 曹操信任他,因为他能赢,而不是因为他与人相处圆融。 最终,张辽以猛将的身份留名史册。 他的故事常被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合肥之战。 但在曹魏内部,他留下的印象并非完美无瑕。 能征惯战,却难以与同僚相安,这成为他生涯的一大注脚。 战场上的无敌,与内部关系的紧张,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裴松之注本,中华书局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