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
宜春依托红林大酒店设施场地
及商业体优势
在常态化防疫下打造红林夜市
激活夜经济
点燃城市烟火气
然而近一年来
夜市遇冷,摊少人稀
记者连日走访探寻原因
↓↓↓
现状:红林夜市人气不够
2022年7月22日,红林夜市开业即成焦点。占地1200余平方米,汇聚烧烤、小吃、饮品等45类美食及特色商品。日均客流超2万人次,摊贩销售额达5.5万元,吸引众多摊主入驻再就业。
7月9日晚9点,记者再访红林夜市。当晚全场仅27家摊贩营业,品类涵盖麻辣烫、清补凉、烧饼等常见小吃,人气冷清。北侧摊主彭先生(主营炒饭炒粉烧烤)对开业时的火爆记忆犹新:“常忙到凌晨收工,现在晚上11点就没人了。”隔壁卖清补凉的易女士道出落差:“去年在枣树园摆摊,日营收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但5月5日因居民投诉(噪音、交通、空气),流动摊贩被清退。转回红林夜市后,一晚只卖几十上百元。”她提到,红林夜市摊位费现为300元/月(去年500元),“有人流,我们都愿交钱。”卖奥尔良烤翅的李女士同样呼吁:“希望政府想办法提高人流量。”
探因:或与顺手、业态等有关
据了解,红林夜市硬件条件优越,为摊户提供水电,环境一流,并设有商场免费厕所,极大便利了游客,摊位费定价也不高。然而,采访中所有摊户均表示,尽管基础设施完善,夜市却缺乏人气和人流。相比之下,硬件一般的枣树园夜市反而人气兴旺。
对于这一反差,大家纷纷总结其中原因:彭先生认为,枣树园是居民区,居民日常必经此地,天然形成人流量。摊贩位于居民归家路上,自然带来买卖机会。
李女士表示,枣树园的摊点位于人行道或路边车道,居民往来途中即可“顺手”完成交易,无需停车下车。这种便利性是摊贩经济的关键,让小额消费得以流动。
易女士则补充道,枣树园本身已是一条成熟的美食街,餐馆、大排档等业态丰富。食客在店内用餐时,常会顺带购买路边的烧烤、饮品等,带动了摊贩生意。她引用枣树园店家的反馈:“自从摊贩撤走后,店内生意明显冷清。以前常常满座,现在空了不少。”易女士认为,摊贩与店家之间存在互相带动、互为补充的关系,共同为消费者提供多样选择,形成了良性互动。
宜春日报公开征集意见建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枣树园等夜市之所以活力旺盛,关键在于其源于居民最直接的日常需求(如路口缺早餐摊、小区缺菜贩)。小摊贩们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通过低成本试错快速迭代,自发实现了供需的精准匹配。他们生存门槛极低:只需零租金或低租金的场地,便能灵活响应各类变化——随时调整商品、营业时间或位置,因应天气、客流等突发状况(如“人气不高立刻转场”),展现出“野火烧不尽”的顽强韧性。
正是基于对这一活力的重视,我市持续推进夜间经济发展。7月11日,我市召开提振消费第三次圆桌会,专题部署中心城区夜间消费促进工作。多方努力初见成效:7月31日,记者在红林夜市观察到人气回暖迹象;8月12日晚,枣树园夜市的摊贩告诉记者,得益于流动摆摊政策的放宽,不少摊贩已重返此地。
一个摊位维系一个家庭,一缕烟火折射经济多样。夜市红火的背后,是市场化力量精准匹配的生动体现。无论是枣树园夜市还是红林夜市,都为流动摊贩提供了就业舞台,每一处都市烟火都值得悉心呵护与培育。
为汇聚民智
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
宜春日报已开通“金点子”热线:
期待您就以下问题建言献策:
如何规范枣树园夜市,实现摊贩与居民和谐共处?
如何提升红林夜市人气,让它更火爆?
对繁荣我市夜市经济的其他宝贵建议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