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釉三足狮钮瓷盖炉
在雅安市博物馆的展柜中,一件明代青白釉三足狮钮瓷盖炉静静伫立。它以温润的釉色、精巧的造型,诉说着数百年前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
这件瓷炉口径9.4厘米,高15.7厘米,体量虽小却气度不凡。方唇平沿的设计简洁规整,束颈线条柔和过渡至鼓腹,两侧对称的双带耳贴于肩上,既增添了视觉层次,又便于挪动。底部三只兽足稳稳支撑,让炉身自有一种庄重之感。
最引人注目的是炉盖顶端的狮钮,狮子姿态生动,仿佛随时会昂首低吼,盖沿两侧对称的逗点形气孔便于烟气弥散,体现瓷炉实用价值。
瓷炉通体施青白釉,釉色如雨后晴空般淡雅清新,釉面光洁温润,历经数百年仍透着玉般的质感,仅在口沿、盖沿与底部露出素净胎骨,更显古朴韵味。而狮尾、臀部及绣环处的赤色点缀,在青白釉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既打破了单色釉的单调,又让狮子形象更显立体鲜活。
追溯瓷炉的渊源,它由商周时期的青铜鼎演变而成,多用作礼器。瓷炉的历史可追溯至东吴,宋以前托炉是常见形制,到了宋代,三足炉开始流行。
在古人的生活中,这样的香炉承担着重要角色。它是书房里的“雅伴”,点燃的沉香或檀香通过气孔缓缓飘散,既能驱散书案间的潮气,又能提神醒脑,让文人在氤氲香气中凝神构思;它是闺房中的“清友”,熏香可使衣物沾染雅致芬芳,也能净化空气,为日常生活增添一份细腻情调;在祭祀或礼仪场合,它又成为重要媒介,袅袅青烟承载着人们的虔诚祈愿。
中国焚香、熏香习俗源远流长。先秦时期,香料便用于净化空气、驱虫避瘟,是先民应对自然的朴素智慧。汉魏之际,香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熏炉成为辟邪除秽、祭祀祖先的必备之器。唐时,熏香使用阶层逐渐下沉,并发展出与香炉配套使用的多种辅助用具。
宋时文人尚香,制瓷业复古之风流行,仿先秦青铜器的瓷香炉层出不穷。在明清时期,香炉、熏炉成为皇室贵族及士大夫居室、书房中不可或缺的陈设佳品,焚香、闻香在文人阶层成为一种雅好。
这件明代的青白釉三足狮钮瓷盖炉,恰是实用与雅致的完美融合。它既延续了熏炉驱虫、净化的实用功能,生动形象的狮钮、温润的釉色又赋予其陈设价值;盖沿的无釉设计方便开合,兽足的稳固造型承载着使用需求。一缕青烟穿越时空,让我们得以触摸到古人生活的温度与雅韵。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李祖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