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沪指创4年新高,多只年内涨幅居前基金主动限购为哪般?

进入三季度,A股市场延续震荡上行态势,上证指数在站稳3600点后持续攀升。截止8月13日收盘,沪指报3683.46点,创4年新高;两市成交额超2.1万亿元,创年内次高。

随着市场情绪的升温,部分基金公司越来越克制,不少基金选择了按下“刹车键”,主动限购限规模。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近一个月已有65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份额分开计算)限制大额申购,其中不少是绩优基金。“主动控规模,不是限制赚钱,而是保护赚钱。”一位公募高管的观点点明了限购的本质。当基金规模超过策略容量时,可能压垮既有投资逻辑,进而影响收益。近期,中欧基金旗下多只绩优基金宣布限购。

8月13日,中欧科技战队冯炉丹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在8月6日宣布限额100万元之后,再次将大额限购上限下调至10万元,自当日起生效。8月12日,价值老将蓝小康旗下的中欧红利优享和中欧价值回报公告单日单账户限购100万元,在此之前这两只基金已于5月19日起暂停200万元以上的大额限购。此外,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以及邵洁管理的中欧科创主题于8月11日起分别限额10万元和100万元。

另外,由张明烨管理的信澳匠心回报混合自8月7日起暂停大额申购等业务,限额为100万元;由吴远怡在管的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混合也自8月4日起将大额申购等业务限额调整为5万元;高楠管理的永赢睿信混合基金于8月4日起暂停100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

这些基金的共同特征是:年内涨幅居前、投资风格明确、近期被资金重点关注。比如,截至8月11日,冯炉丹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聚焦AI投资,近一年收益率149.64%,同类排名前1%;邵洁管理的中欧科创主题则聚焦科技创新产业,近一年收益率86.19%,同类排名前3%。

为何这么多的绩优基金选择限购?正如基金公告所说,限购是为了保障基金平稳运作、保护老基民的利益。对于绩优基金而言,规模的快速扩张可能会给投资运作带来挑战。当大量资金短时间内涌入,基金经理可能难以迅速找到足够合适的投资标的来匹配原有的投资策略。

基金限购能够将基金规模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使基金经理能够按照既定的投资策略进行资产配置和交易操作,保障投资策略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进而为基金的长期业绩提供有力支撑。

通俗点说就是,基金业绩表现出色时,自然会吸引更多投资者买入。但如果短期内有大量资金集中涌入,导致基金规模骤增,就会给基金经理的操作带来不小麻烦。以医疗行业为例,这个领域里优质的投资标的数量有限。一旦基金涌入的资金过多,要么不得不去配置一些资质欠佳的资产,要么就得持续加仓同一只股票——这会不断推高持仓成本,最终反而可能拉低整体收益。这就好比往一杯热水里兑入大量凉水,原本适宜的水温自然会降下来。

多只业绩优良的基金,主动采取限购措施,这一举措契合了公募行业从“重视规模扩张”向“聚焦投资回报”转型的新要求。主动拒绝大额资金的涌入,体现出基金经理及基金公司能够更理性地看待产品业绩的短期爆发,同时也更加注重产品净值的稳定增长,以及关心持有人能否实现持续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