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清末时候的失势亲王,庆亲王汇丰银行存款就被英国佬爆出来有700多万英镑,换算就是

清末时候的失势亲王,庆亲王汇丰银行存款就被英国佬爆出来有700多万英镑,换算就是一亿白银,差不多现在的200亿rmb。 这还只是一个汇丰银行的账户。 1911年,清廷早就动荡不安,而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逊的一则爆料,却让全国人都为之震惊! 大清铁帽子王、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竟在香港汇丰银行秘密存有712.5万英镑巨款! 按当时汇率,这笔钱折合白银超过一亿两,相当于清廷全年财政收入的1.25倍。 消息传回紫禁城,连深宫中的小皇帝溥仪都惊得目瞪口呆。 但是这位亲王可是被慈禧太后都公认为“平庸无能”,但是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亲王竟然把整个国库掏空了。 奕劻的“发迹史”,简直就是晚清宗室堕落的最好证明。 他并非天潢贵胄中的佼佼者,他爹绵性早年因行贿谋求爵位继承权而被削爵,家道中落。 奕劻早年过继给无子的庆郡王绵愍,这才勉强得了个贝子爵位。 他在宗室中毫不起眼,甚至被人瞧不上。 然而,他却写得一手好字。 正是凭借这手好字,他成为了慈禧太后代笔书写家信的“御用秘书”,由此平步青云。 他深谙慈禧驭下之道,刻意表现得“无能”且“贪财”。 在慈禧看来,无能的王爷掀不起风浪,贪财的王爷更好控制。 于是,在恭亲王奕䜣失势后,奕劻被慈禧扶植上位,一路加官进爵,获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位极人臣,官拜内阁总理大臣。 位高权重的奕劻,有了权力之后,开始变得更加贪婪,无论贿赂多少,来者不拒,且收钱就办事,钱多办大事,钱少办小事。 从此开始,他家门口行贿者络绎不绝,其中最大的“金主”,正是袁世凯。 袁世凯深谙其道,对庆王府那是逢年过节都送礼,平日里也是“三天一小送,五天一大送”。 奕劻则投桃报李,开始在朝堂上为袁世凯保驾护航,排除异己。 袁世凯能在清末政坛翻云覆雨,多次化险为夷,奕劻这位“钱袋子王爷”功不可没。 奕劻的贪婪,不仅体现在收受贿赂上,更在于他对国家财富的疯狂攫取。 他将巨额赃款,聪明的存入英国汇丰银行,成为最早的“裸官”典范。 妻儿虽在国内,财富早已转移海外。 1911年,莫理逊曝光的712.5万英镑存款,仅仅是他在汇丰银行的一个账户! 这笔天文数字的财富,远超常人想象。 若以当时明末朝廷每年供养几十万宗室耗费约400万两白银计算,奕劻仅在汇丰的这一笔存款,就足以支付明室宗亲200多年的开销! 这还不包括他在国内拥有的无数田产、宅邸、商铺和难以估价的奇珍异宝。 讽刺的是,当甲午战败、庚子赔款压得清廷喘不过气,国库空虚到连八旗宗室的俸禄都发不出来时,这位大清亲王却在汇丰的保险库里守着金山银山。 奕劻的贪婪,最终成了压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武昌起义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趁机逼宫。 此时的奕劻,面对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他立刻调转枪口,成了清室内部最大的“说客”。 他无视宗室亲贵的愤怒与唾骂,无视江山社稷的倾覆在即,积极充当袁世凯的马前卒,在隆裕太后和年幼的溥仪面前巧舌如簧,极力鼓吹“逊位”以保平安。 他的“努力”,加速清帝退位。 1912年2月,清帝颁布退位诏书,延续268年的大清王朝宣告终结。 这位世受国恩的铁帽子王,成了亲手埋葬爱新觉罗江山的掘墓人。 清朝灭亡后,奕劻逃往天津租界避风头。 待局势稍稳返回北京,却发现昔日煊赫的庆王府已被宗室和乱兵洗劫一空。 1917年,奕劻在惶恐与落寞中死去。 末代皇帝溥仪对他恨之入骨,在商议谥号时,咬牙切齿地欲赐予“缪”、“丑”、“幽”、“厉”等恶谥。 最终在父亲载沣等人的劝说下,才勉强给了一个含义晦涩的“密”字。 溥仪晚年回忆此事时仍愤愤不平:“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奕劻的一生,简直就是晚清政治腐败的极致表现。 汇丰银行里那冰冷的712.5万英镑数字,不仅记录了一个亲王的滔天罪行,更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大清帝国迟早在贪婪与昏聩中走向终结。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大清“裸官”庆亲王曾被外媒曝存款712.5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