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海军迈向无人机母舰时代要说到无人机母舰,必须说一下美军无人机上航母的事儿。美

中国海军迈向无人机母舰时代要说到无人机母舰,必须说一下美军无人机上航母的事儿。美军在这一领域,再一次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美军舰载无人机这些年的发展走得不算平顺,既有突破性的进展,也绕不开不少坎儿。早年间 X-47B 验证机做了不少开创性的事,2013 年就在航母上实现了自主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后来还完成了自主空中加油测试,那些隐身设计、甲板调度算法这些技术,后来都被用到了 MQ-25 “黄貂鱼” 身上,算是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现在最受关注的 MQ-25 已经到了关键阶段,第三架工程验证机去年夏天完成了地面测试,按计划年底要首飞,明年还要上航母做起降测试。它能携带近 7 吨燃油,给 F-35、F/A-18 这些舰载机加油,把航母打击群的作战范围从 700 公里拉到 1300 公里以上,这几年也陆续完成了和多种机型的加油测试,在 “布什” 号上也试过甲板调度流程。可技术上的麻烦不少,比如它靠卫星中继的通信链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会有 1.5 秒的延迟,实战里根本不够用,波音只好重新开发通信协议。自主导航也出过岔子,2023 年一次测试中,它的防撞系统没及时发现甲板上的障碍物,差点撞上 F-35C,害得航母起降测试拖到了明年。软件更是个大麻烦,五百万行代码整合起来,第一批预生产型交付后查出两百多个问题,单是解决加油吊舱和 F-35C 的兼容问题就花了一年半。

进度上也拖了不少,原本计划 2024 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现在得推到 2027 年去了。这里面既有技术上的卡壳,也有外界因素捣乱。2020 年新冠疫情让波音工厂停了两个月,直接影响了验证机组装,首飞就从 2021 年拖到了 2023 年。去年 8 月工厂又罢工,关键部件生产线停了,量产型首飞只好往后挪,太平洋舰队那边的加油系统升级计划也跟着晚了至少半年。

不光是 MQ-25,其他项目也各有各的难处。通用原子的 MQ-20 “复仇者” 去年夏天在 “卡尔文森” 号上完成了超视距遥控起降,隐身设计、模块化载荷舱这些东西看着挺有潜力,按计划将来能和 F-35C 组队执行任务,可它的翼展比原来设计大了 40%,结果和空军的加油系统不兼容,原本想共用的加油吊舱只好重新设计。DARPA 搞的 “助手” 计划想做垂直起降的无人机,不用弹射器和拦阻索,靠混合电力推进,打算明年做飞行测试,想法是好的,能让舰艇多带几架,快速部署执行侦察、火力支援这些活,可电池能量密度跟不上,现在原型机的续航只能达到设计目标的六成,这坎儿还没过。

更深层的问题,其实是战略需求总在变,技术又跟不上趟。中国反舰导弹射程突破 4000 公里后,美军就要求 MQ-25 的作战半径从原来的 926 公里提到 1300 公里,逼得波音 2023 年重新设计燃油系统,机翼油箱加大 25%,工程验证阶段硬生生多了 14 个月。国会又总盯着成本,海军只好压缩测试项目,原本计划 50 次的航母起降测试砍到 20 次,国防部监察长都批评这种 “边生产边测试” 太冒险。

为了把这些无人机整合进作战体系,美军也做了不少尝试。“布什” 号去年秋天部署了首个舰载无人机作战中心,能同时管着 MQ-25、MQ-20 这些机型,和预警机、战斗机共享数据,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能在半分钟内生成协同方案,看着挺高效,可跨军种协调还是麻烦。海军搞舰载型的时候,波音同步开发的陆基版本因为翼展太大,和空军的系统合不上拍,加油吊舱只能重做,资源分散了,进度自然受影响。

现在美军想在 2040 年让舰载机联队六成都是无人机,这个目标不小。虽然也在想办法突破,比如 MQ-25 用了新发动机,燃油效率提了 12%,还用上 3D 打印减少零件数量;通信上打算 2026 年前装低轨卫星终端,把延迟压到 0.8 秒以内;MQ-20 也在试 “蜂巢思维” AI 系统,想实现多机协同。但这些努力能不能赶得上需求,还不好说。就像 MQ-25 虽然能和预警机协同侦察,可离完全自主作战还差得远,项目管理上那种 “没定型就量产” 的做法,据 2023 年国防部报告说,已经让总成本多花了 18 亿美元。

说到底,美军舰载无人机的发展,其实就是在战略需求、技术能力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平衡,想让一款无人机同时扛起加油、侦察、作战这些活,技术整合的复杂度和各军种之间的协调问题,难免让这条路走得磕磕绊绊。接下来几年,能不能跟上节奏形成有效战力,不光影响美军自己的战术布局,恐怕对全球海空力量的平衡都得带来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