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把格力钉在珠海,一年交税超百亿,曹德旺把福耀的海外公司设在避税地,每年能省不少钱。 珠海给格力的不止是办公大楼,从上游的压缩机厂到下游的物流园,开车半小时能串起整条产业链,董明珠省下的不是机票钱,是说干就干的底气。 百亿税单换来的是“制造业顶梁柱”的口碑,政府招标、老百姓买家电,看到“珠海格力”四个字就觉得踏实,订单根本不用愁。 看起来,董明珠用她那种极具决心和独立性的管理方式,把格力做成了珠海的“招牌”,也让珠海这座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有了响亮的名字。无论你走到哪个角落,说起空调,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珠海格力”。 这种市场认知和品牌影响力,给格力带来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订单,背后更是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 你看,格力做得这么扎实,珠海本地的其他企业,甚至是外地的企业,看到格力的成功,心里都明白,想要在珠海站稳脚跟,还是得拿出一些“真本事”。 不过,话说回来,董明珠的成功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每年交上百亿的税款,表面上看,是她“心甘情愿”的回馈社会,实际也有很多经济学家指出,这样的高额税单,也是在“为国家和地方贡献”背后的一种经济自觉。 毕竟,大规模的税收对企业来说,也是“生意的一部分”,它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能力,意味着格力在市场上占据的份额和其背后巨大的产业链条。税收背后,是强大的生产力和市场能力在支撑。 相比之下,曹德旺的做法就显得有些“精明”了。通过在避税地设立海外公司,福耀得到了不少税收优惠,这显然为企业节省了不少资金。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避税本身并不违法,但它确实反映了一种微妙的企业道德问题。 福耀的全球布局和“避税”的策略,虽然在商业运作上是完全合规的,但如果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也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企业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是否也在合理履行其社会责任? 董明珠与曹德旺两者之间的差异,恰恰揭示了一个现代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局面。格力选择扎根本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税收和更多的成本,但也得到了市场和政府的支持。 福耀则通过海外设立公司,在减税的同时,全球布局和成本控制也做得相当精细。两者各有千秋,一方面,董明珠的做法提升了格力的社会口碑,另一方面,曹德旺的做法则强调了全球化竞争中的资金运作灵活性。 这些年,中国的企业在全球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既有像格力这样的本土化企业,秉承着“稳扎稳打”的策略,也有像福耀这样的全球化企业,通过合理的税务安排和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盈利之路。 站在全球视野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企业的成功,往往不仅仅依靠单一的商业模式,更与它们在全球环境中的“灵活性”密切相关。 不过,国内的很多企业,尤其是地方政府,可能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种过度依赖“税收大户”的心态。我们看到,格力在珠海的投资,珠海本地政府的支持,是“双赢”的局面。 但这种“政府-企业”的紧密合作模式,能否持续下去?尤其是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市场环境变化中,企业是否能在“税收+品牌”之外,寻找更多可持续的增长动力,也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董明珠 格力电器董明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