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左撇子日
左撇子更聪明?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1年一项大规模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整合了70项研究、超过110万人数据,结论是:左撇子与右撇子的智力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左撇子在某些认知任务(如空间定位、情绪识别)上的表现可能略有不同,但这种差异不等于更聪明或更笨。它更可能反映的是大脑左右半球分工的细微变异,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
因此,“左撇子更聪明”是一个以偏概全的说法。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大脑的潜力都取决于个体环境、教育与后天努力,而不是哪只手更常用。
左撇子寿命更短?
这是一个误解。
这个说法最初源于1991年一项研究,通过分析两个县的调查问卷发现左撇子比右撇子平均少活9年,并认为这可能与左撇子更易发生事故或存在某些生理或环境风险有关。
然而,后续大量研究未能重复这一结论。2023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早期社会中很多左撇子在童年被迫改用右手,导致老年死亡人群中左撇子的比例被人为压低。这样一来,看上去左撇子主要集中在较年轻的死亡者中,才误导得出了“左撇子更短命”的结论。
当研究者控制了左撇子比例随年代变化的影响后发现,左撇子与右撇子的平均寿命仅差0.02年(约7天),而这微小差异主要来自性别比例不同,与惯用手无关。
因此,“左撇子寿命更短”其实是因历史文化背景变化而产生的统计错觉,并非真实的生理差异。
左撇子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这是一个很片面的说法。
研究表明,惯用左手的形成是一种“多基因影响+早期发育”模式,而非简单的基因异常或缺陷。
一项分析了超过3万人(其中左撇子3,062人)的脑成像和基因组数据的研究发现,左撇子在大脑多个区域显示出与特定的遗传变异相关的左右不对称差异,但是估算的“可遗传性”仅为3%~6%。
另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50万人数据的研究也发现,左撇子的遗传倾向非常弱,更多可能与早期发育、环境扰动或偶然因素有关。
因此,把左撇子简单归结为“基因突变”是不准确的。左撇子是人类行为多样性的一部分,既非“优等变异”,也非“病理异常”,更不是单一基因决定的结果。它源自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微妙差异,是自然多样性的体现。
左撇子更擅长艺术或体育?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在体育方面,左撇子可能在某些竞技体育项目获得优势:例如,一项对手球比赛中7米线罚球的分析发现,左撇子选手在某些位置的得分成功率更高,可能是因为守门员更不适应左手进攻。但这种优势不能泛化为“左撇子更擅长运动”。
艺术领域的研究发现,尽管艺术家群体整体在创造力测试和双手协调性上表现更佳,但左撇子在其中的比例与一般人群相近,并未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
另一项2024年在社交网站上进行的大样本观察性研究也表明,视觉艺术家中的左撇子比例(8.97%)并未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约10.6%);并且左撇子艺术家的作品在点赞数或粉丝数上也没有体现出更高的艺术吸引力。
因此,这更可能是一种特定场景下产生的刻板印象,而不是普遍规律。
左撇子更内向或叛逆?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人们长期以来对左撇子性格有诸多猜测,比如更叛逆、更孤僻、更有攻击性等。但这些说法多源于文化偏见,而非科学实证。
一项综述了1980年至2018年间所有相关研究的系统回顾发现,大多数研究并未发现惯用手与人格特质(如内外向、神经质、宜人性等)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少数发现性格差异的研究,要么样本量偏小、方法学不足,要么结果不一致。整体而言,左撇子与右撇子在性格上的差异很可能是微弱且非系统性的。
事实上,现代人格心理学普遍认为,人格特质的形成更受遗传、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而不是由某一生理特征(如惯用手)决定。把左撇子等同于“孤僻”或“叛逆”,更多是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标签化误读。
因此,左撇子在人格上的表现与右撇子并无显著不同。这类传言反映的不是科学发现,而是大众对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
左撇子要强行纠正过来?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在20世纪,许多教育者和心理学家曾主张将左撇子“纠正”为右撇子,认为这是“反叛个性”的体现,甚至不惜使用强制手段,例如绑住左手来迫使孩子改用右手。
然而,这种“再训练”做法很早就被质疑可能引发言语障碍,尤其是口吃。一项综述近百年历史资料的研究指出,从20世纪初期起,多个案例和研究就发现,被强行纠正惯用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口吃,而恢复原本惯用手的训练在部分情况下可显著缓解这一问题。
不仅如此,这种干预对大脑的长期影响也引发关注。研究发现,改变惯用手可能改变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影响运动协调和认知加工能力。这种“非自然切换”对儿童大脑发育阶段的干扰,可能在成年后仍有痕迹,比如持续的运动协调困难或注意力问题。
因此,纠正左撇子并非“培养规矩”的必要手段,而是可能伤害个体神经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高风险干预。现代神经科学与心理学观点更倾向于支持尊重个体差异,左撇子并不是问题,更不应被纠正。
左撇子更感性?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
研究发现,左撇子在某些心理特征上确实可能表现出一定趋势,例如更敏感、更直觉、更富想象力等。这种倾向被认为与右脑在情绪处理、图像感知和直觉反应中的主导作用有关。一项综述性研究指出,左撇儿童在情绪表达和课堂应对中更容易展现出感性特质,尤其在应激情境下更依赖情感而非逻辑决策。
但这种感性不是固定特质,更不是普遍规律。研究者强调,这只是群体平均差异的一种趋势,并不代表所有左撇子都具有相同的性格模式。左撇子群体本身存在广泛的个体差异,其性格、情绪调节与社会行为仍然受到遗传、成长经历、教育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共同造就左撇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此,说“左撇子更感性”有一定心理研究基础,但不应作为对左撇子个体的性格定论。贴标签只会掩盖人的多样性,也不利于科学理解人类行为。
审核:詹丽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