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1年,23岁的张去华考中状元,被安排做了秘书郎。一年后,张去华举报自己的顶头上司张澹才疏学浅,不配当领导。赵匡胤一听来了兴趣:“你俩考场分胜负!” 张去华出生在938年,开封襄邑县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张谊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当过官,家教注重学问。他从小就对诗赋敏感,通过父亲荫庇补了太庙斋郎,管祭祀文书。后周显德二年,周世宗柴荣平定淮南,他十八岁写下《南征赋》和《治民论》,呈献给皇帝,柴荣认可他的见识,任命他为御史台主簿,负责文案。他干了阵子,觉得这份工作没法参与大事,只能站着旁听议事,就收拾行李走了,隐居郑州三年,专心读书钻研经史策论。 宋朝建立后,他带着诗文回京城,拜访李昉等名人,李昉他们看完文章,公开夸赞,他的名气一下子传开。建隆二年,朝廷开科取士,他参加考试,一举中状元,授秘书郎、直史馆,管史书编修。可这份差事还是文职,他觉得施展不开,就上书自荐,强调自己才能。赵匡胤看了奏折,下令安置他继续工作。 说起来,张去华这人总爱折腾,上任秘书郎一年,发现上司张澹学问浅,处理公文常出错。他直接上书指责张澹不称职,建议用考试检验。赵匡胤接到报告,觉得有趣,下令召两人进殿比试。皇帝命人出策论题,考治国方略。张去华文章条理清楚,引经据典;张澹内容杂乱,漏洞多。赵匡胤阅卷后,宣布张澹降级,调成张去华下属,还赐张去华袭衣银带和鞍马。这事虽让他赢了,却得罪不少人,官场规矩被打破,同僚们排挤他,十六年没升职。 建隆四年,荆湖平定,他出任道州通判,上奏建议攻桂州作为屏障,赵匡胤嘉奖他的策略。后来他任磁州、乾州知州,益州通判,起居舍人,知凤翔府。太平兴国四年,随宋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负责粮草转运,还管京东、江南、河北转运使,检查仓库。雍熙三年,他编《大政要录》三十篇,献给赵光义,赵光义看后褒奖,留他任开封府判官,赐金紫服。他审案时,遇庐州尼姑道安告弟妇不诚,他调查后没治妇人罪,却用镣铐拘道安送回。道安上诉,指刘铉请托,他因此贬安州司马。 贬后,他转任晋州知州,秘书少监,知许州。真宗即位,迁给事中,出知杭州、苏州,建议废身丁钱税,减轻百姓负担。他注重民生,抚养父亲故友何氏二子,教他们读书,荐入仕途。自己十个儿子,多人当官,张师古、张师颜任国子博士,张师锡为殿中丞,小儿子张师德中真宗朝状元,父子双状元成佳话。景德元年,迁工部侍郎致仕。他献《元元论》,强调务农养民,真宗赞赏,命抄录十八轴,挂龙图阁。景德三年,他在家病逝,享年六十九,留文集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