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中美之间,已经没有回头路了。美国手里的绳子,已经勒住中国经济的咽喉;而中国手里的刀,也正对着美国的高科技命脉。只不过战场不在战壕,而在港口、芯片、能源和货币之间。 2018年开始,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最高到145%,想削弱中国出口,逼制造业回流美国,可数据摆在那儿,2024年美国对华出口1950亿美元,贸易逆差却还有2950亿美元,两国经济缠得死死的。 中国也不甘示弱,对美国商品回敬高达125%的关税,还限制稀土、锂这些关键矿产的出口,直接卡住美国汽车、芯片和军工的脖子。 中国把生产线挪到东南亚,绕开美国关税,比如太阳能板现在多半通过越南、马来西亚转运,美国则盯着供应链不放,搞了个法案限制涉及新疆产品的进口,港口之战表面是货物流动,实际上是全球供应链的重新洗牌。 美国对中国下狠手,限制高端芯片技术出口,想掐住中国在人工智能、5G和军工的命门,中国这边喊出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国产芯片研发。 2024年,低端芯片生产有了突破,稀土等关键材料出口也卡得美国有点慌,可高端芯片的差距还在,中国还得从美国或其盟友那儿进口关键技术。 芯片战场双方互相掐着对方的脖子,谁也离不开谁,美国怕中国技术追上来威胁军事安全,中国则把美国封锁看成对国家安全的挑衅,完全脱钩?难,供应链太复杂,代价谁都吃不消。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也是绿色能源的领跑者,电动车、电池、太阳能板的供应链基本被中国捏在手里。 2024年,中国锂电池占美国市场25%,美国能源转型离不开中国货,可美国关税和出口限制让这供应链岌岌可危,中国只能转头开拓欧洲、拉美市场。 美国想靠政策重建自己的半导体和清洁能源产业,但中国稀土和关键矿产的优势,让美国短时间内没法自给自足。 2025年初,中国一限制稀土出口,美国的汽车和国防工业立马就慌了。 能源之争还牵扯气候目标,中国绿色技术出口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可如果贸易战拖慢中国经济,国内清洁能源部署可能受影响,全球减排目标也得跟着打折扣。 这不仅是技术较量,还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分水岭。 美国靠美元的全球储备地位,通过金融制裁给中国施压,限制中国企业在美融资,甚至威胁把它们从美国交易所踢出去,中国则推人民币国际化,想削弱美元霸权。 2025年,通过一带一路和数字人民币,中国在非洲、拉美的贸易影响力大了不少,可中国还持有7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美国第二大债权国,减持美债或者推其他货币结算,可能会给美元一击,但也会伤到中国自己。 双方在这金融战场上,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是全球市场的震荡。 这场中美博弈,没谁能轻松赢,美国制裁和关税想遏制中国崛起,却推高了自己国内物价,坑了消费者,中国通过技术自立和市场多元化,慢慢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但短期内还离不开西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