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单元门绕三个弯,老人走到公交站比较费时。”林奥嘉园社区接到居民的电话,道出了家里老年人出行的不便。尽管单元门口已有合规轮椅坡道,但居民对“几步近道”的渴望,让社区工作者意识到:无障碍设施的“规范线”与居民生活的“需求线”之间,需要用心丈量。
社区工作人员小张赶到现场进行调研:从单元门口步行到公交车站,秒表显示这段路需3分51秒,这段年轻人眼中的“短途”,对老人来说却是关节的“负重考验”。
接诉即办例会上,社区工作人员调出小区规划图研判:若在该楼一侧加装轮椅坡道,步行到公交车站的时间可以缩短。社区书记在例会上指出,这起诉求本质是老龄化社会对社区治理“精准化”的新考验,必须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共情”。
当社区带着手绘的坡道改造方案找到物业时,对方以“改造影响绿化”“设施合规”为由婉拒。但社区没有放弃,再次邀请物业实地观察老人出行场景,为了抄近道,有的老人从单元门口出来后得走一段长长的楼梯,对于腿脚不好的老人确实不便,还容易发生危险,此情此景让物业意识到“合格”不等于“方便”。
最终,社区说服了物业,物业主动提出改造方案并承担了改造费用,该方案让居民感到非常满意。
这场长时间的谈判历程,不仅是一条坡道的从无到有,更是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课:基层工作的温度,在“多跑一次”的执着中——走出办公室,用脚步丈量需求,才能打破“规定”与“现实”的壁垒;社区治理的智慧,在“多方联动”的协同里——用数据说话、以场景共情,每一次沟通都是凝聚共识的过程。
如今,新坡道如温暖弧线连接居民楼与公交站,老人们结伴出行的身影成了社区最美的风景。当我们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钉钉子”精神破题,就能在服务“最后一公里”中,绘就基层治理的温暖画卷。这正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意义所在——小事连民心,枝叶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