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吃了西方战术的大亏:三年血战的惨痛教训 三年俄乌冲突,最大的受害者不是装备落后的一方,而是盲目照搬西方战术的乌克兰。 乌军在西方军事顾问指导下,严格执行北约"标准作战程序":固守要点、正面防御、失地必夺。巴赫穆特战役中,明知俄军火力优势,仍要"寸土必争",结果精锐的第93机械化旅几乎全军覆没。这种刚性执行源于西方军校培养的"流程化思维",按图索骥,不允许随机应变。 装备崇拜的陷阱 西方援助的豹2坦克、M777榴弹炮技术先进,但维护复杂、零配件依赖严重。乌军为了使用这些"高端装备",不得不抽调大量技术人员接受培训,反而削弱了整体战斗力。相比之下,俄军大量使用老旧但皮实的苏式装备,在恶劣环境下反而更可靠。 最致命的是目标设定错误。西方要求乌军"收复失地"以证明援助效果,迫使乌军执行不合理的反攻任务。2023年夏季反攻中,乌军按西方计划发动正面攻势,遭遇俄军层层设防,损失惨重却收效甚微。 如果乌军采用更灵活的战术,放弃固守、转入游击、专打俄军薄弱环节,伤亡可能减少一半。西方战术理论在"理想条件"下或许有效,但现实战场从不理想。乌克兰用鲜血证明:照抄别人的战术,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