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找外国银行借钱专挑利息高的,这是因为利息越高,银行背后的列强就不希望你失败,失败了这借出去的款就收不回来就成坏账了。 1874年,李鸿章向朝廷上了一封折子,他提出:新疆若失守,尚不至动摇国家根基;海疆若疏防,则将酿成心腹大患。 李鸿章认为日本的和西方列强对东南沿海的威胁远大于西北边陲,应集中资源建设海军。 在当时看来,他说的不无道理,日本在东南沿海虎视眈眈,入侵台湾,列强也想瓜分沿海城市,以便让商品输入中国。 正当清政府在新疆问题上举棋不定时,左宗棠提出了和李鸿章相反的看法,他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在左宗棠看来,新疆若放弃,那俄国便可长驱直入,因此新疆是保卫蒙古和京师的战略要地。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此番任命能看出清廷收复新疆的决心,可要解决西征问题不光是有决心就能做到的,还要面对很多现实问题。 虽说朝廷确定要收复新疆,但此时的问题是有心无力,国库空虚,加之还要给东南沿海的防务提供资金,导致清政府的西征军费严重不足。 据左宗棠估算,西征需消耗银两800万两,但朝廷只给拨款200万两,空缺的600万两需自行筹备。 再三思索下,左宗棠打算借英国汇丰银行500万两,年息10%,分七年偿还,以海关关税做抵押。 面对这笔巨额债务,李鸿章认为这是“徒耗巨饷,得不偿失”,并且以海关关税做抵押,会导致清廷财政受制于外国银行。 他建议不如承认阿古柏在新疆的政权,通过和谈让其对清廷“称臣纳贡”,一方面稳定了新疆局势,另一方面也可减轻国库压力。 李鸿章的看法不仅代表其自己,也代表了朝廷中的一大部分人,为了让这些人认识到借款的必要性,左宗棠一方面强调收复新疆是“一劳永逸”之举,一方面还要提出具体的还款计划,如改革西北赋税、屯田开发等。 眼见左宗棠给出了具体的还款计划,李鸿章也不好在出征事宜上批评他,于是李鸿章将批评的目标转向左宗棠的道德层面。 指责他“好大喜功”,借款是“饮鸠止渴”,并且上折子参左宗棠的筹款代理人中饱私囊。 面对此番批评,左宗棠回应李鸿章过于短视,看不见俄国迫在眉睫的威胁,如若放弃新疆必定会助长俄国的野心。 如让两人在争论下去,必然会耽误西征的事宜,最终清廷为两人的矛盾画上了一个句号。 面对李鸿章弹劾左宗棠筹款代理人虚报利息的折子,朝廷选择视而不见。此番作为表明了朝廷是站在左宗棠一边的,让喋喋不休的李鸿章闭了嘴。 在1877至1881这几年间,左宗棠先后又向外国银行借了四次款,总计约1375万两,这四笔借款中利息最高的可达到15%,无疑的是高利贷了。 不过左宗棠也是抓住了外国银行逐利的动机,用高利息将外国银行绑在自己出征新疆的军事行动上,让收复新疆的成功与否直接和还款绑定。 这样,外国银行为了收回本金和利息,只能期望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这样的期望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一是外国银行愿意提供足够的资金,二是为保左宗棠成功不会干涉新疆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文|饮用纯净水 编辑|南风意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