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河南省政府招待所,一个清洁工跟往常一样正在打扫卫生,突然被北京派来一辆军用吉普接走,身份一曝光后,惊动整个省城。 在招待所,一位中年男子正弯着腰打扫着走廊和窗台。 他动作迟缓,甚至头上还有一条疤痕。 而同事们都亲切地喊着他“老雷”,大家只知道他当过兵,负过伤,别的情况就没人知道了。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清洁工,竟会是《人民日报》上的战斗英雄雷宝森。 一天,招待所的领导,在午休时总是习惯性的翻看报纸。 当他突然看见《人民日报》角落的一则寻人启事时,突然愣住了。 上面刊登的启事由志愿军第26军政委李耀文署名,寻找一位名叫雷宝森的特等功臣,一旁还附着一张年轻军人的半身照。 干部猛地一拍桌子,这名字,与清洁工“老雷”多像啊! 他激动的拿着报纸冲出办公室,在走廊找到了正在擦窗的雷宝森。 他指着照片:“老雷,这、这上面的人,是你吗?” 雷宝森停下手中的活,看完报纸后,他点了点头:“是我。” 这简单的两个字,让整个招待所的同事都感到震惊。 那个走路微跛、老实干活的清洁工老雷,竟然是战斗英雄? 其实,雷宝森在年轻时经历过一段浸透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童年时期,他出生河南兰考赤贫土地。 由于家徒四壁,父亲为了要出工钱因反抗地主欺辱失手杀人,被迫携家逃亡,最终染病离世。 而瘦弱的母亲根本养不了那么多人,最终选择将两个女儿送作童养媳,自己带着幼子生活。 可最终也被生活压垮,年仅六岁的雷宝森成了孤儿。 在寒冬中,他差点冻死在南大吴村一户姓雷的人家门前,幸被好心夫妇收养,取名雷宝森。 有了养父母的照顾,他格外珍惜,放牛割草,勤恳劳作。 十三岁他为了分担家计,主动去地主家当长工。 十七岁外出谋生,在郑州饭馆当杂工,正是这段经历,让他遇到了启蒙者,一位常来用餐的鞋店老板。 这位老板向他讲述共产党的理念,他渐渐地明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像他这样千千万万穷苦人的命运。 后来,他决定投身革命,从地方武装队员做起,历经南麻区队、黄河一大队特务连,最终编入解放军78师234团3营9连,成为一名机枪手。 济南战役、淮海战场他屡立战功,碾庄圩攻坚单兵炸碉堡、生擒敌团长,从三等功到二等功,逐渐成为了一名钢铁战士。 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雷宝森随军入朝。 1951年3月,他担任9连爆破班班长,奉命率9名战士驻守七峰山299.3高地。 面对全副武装的敌人,他创造了令敌胆寒的“雷氏战术”。 3月27日下午,12辆美军坦克伴随一个步兵连驶入伏击圈。 雷宝森待敌完全进入死亡陷阱,一声令下! 火箭弹精准命中首车履带,几乎同时,雷宝森冲到队尾,炸毁尾车! 突击组战士从两侧夹击,将手榴弹塞进坦克履带和舱盖。 不到十分钟,11辆坦克和1辆吉普化为废铁,全班零伤亡! 这一次的行动创下志愿军单班反坦克最高纪录! 正当撤回时,三辆受损坦克突然转动炮塔,雷宝森带人返身补炸,彻底消除威胁。 此战让他荣获“反坦克英雄班长”称号及特等功。 然而,荣耀伴随惨痛代价。 次日,七峰山主阵地遭敌猛攻。 激战中,雷宝森身中四弹,全班战士仅剩他与周士武两人。 弹尽粮绝之际,为掩护战友突围,雷宝森主动暴露自己,将敌人火力引开。 当他走到悬崖边,面对敌人他宁死不屈,跳下深渊! 部队搜寻数日,只找到他的军帽,以为他壮烈牺牲。 谁曾想,在坠崖过程中,他被崖壁树枝多次缓冲,虽摔得血肉模糊,却奇迹般生还。 朝鲜村民发现了他,紧急送往野战医院。 四次手术,取出四颗子弹,但嵌在腿骨的一颗弹头,因手术风险过高,只能永久留存。 伤愈归国后,雷宝森彻夜难眠,他深知自己无法再冲锋陷阵,更不愿成为部队的负担。 1952年初,他谢绝了组织的照顾和安排,来到了河南省政府招待所,当了一名清洁工。 他隐姓埋名,本本分分的做着工作。 同事们见他腿脚不便,问起伤痕,他只淡淡地说“当兵挂的彩”。 那段英雄往事,被他早已深藏心中。 后来,转机出现在李耀文政委整理战史时。 这位心细如发的政委,发现当年未寻获雷宝森遗骸,始终抱着一线希望。 1953年,他决定在《人民日报》刊登寻人启事,寻找这位“失踪”的特等功臣。 正是这则启事,让招待所领导认出了照片,揭开了雷宝森的身份。 消息上报后,李耀文政委立刻派军用吉普车将雷宝森接回部队。 在组织的关怀下,雷宝森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他还登上了1954年国庆观礼台,由彭德怀元帅亲自安排。 当毛主席握着他那双因劳作而变形的手,亲切的问道:“你就是那个打掉十一辆坦克的雷宝森?” 这位历经沧桑的英雄,只是腼腆地点了点头。 1992年,英雄长眠于郑州。 雷宝森的的一生,诠释了真正的英雄主义。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抗美援朝英烈谱丨“一级英雄”雷宝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