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月,尤司令员正在办公室里工作,突然,门口的警卫员打来电话说:有人要见他!尤司令员随即问:是谁要见我!可没想到,警卫员刚回答完:尤司令员就亲自出门去迎!最后,尤司令员不仅亲自给这个人沏茶,还帮助他恢复了身份!
现在说说1980年1月的事。那天,尤太忠在成都军区司令员位置上,接到警卫员报告,有个叫王大有的四川人求见。他马上认出这是老部下,从他当连长时,王大有就是通讯员,负责传令和联络。百团大战中,王大有为护尤太忠中弹,腿被炸残,撤下阵地送医院治疗。因伤重残疾,王大有复员回家,从此音讯全无。那些年,尤太忠派人找过,但医院多次转移,没线索。王大有回家后,务农过日子,为避国民党势力,没对外说八路军身份。直到孙子从报纸看到尤太忠名字,王大有才决定来找。尤太忠见老战友兼救命恩人,激动得不行,亲自迎进办公室,泡茶招待。问起这些年情况,王大有说治疗时医院搬了好几处,出院后因残疾复员,回家隐瞒身份。前两天孙子看报,才来相认。尤太忠问家里难处,王大有说想恢复军人身份,但缺证明。尤太忠当场写证明,确认王大有是红军、八路军战士,还从积蓄拿钱给他。这事体现出老一辈革命者的战友情,互相扶持,不忘恩情。王大有是真救过尤太忠命,在战场上用身体挡弹片,那种义气现在想想都让人佩服。尤太忠帮恢复身份,也算回报这份恩。
事后,王大有拿证明去当地民政部门,顺利恢复军人身份,领到待遇。他把孙子送到部队,当了解放军战士,继续家族传统。王大有在家乡安度晚年。尤太忠继续军区工作,1982年转广州军区司令员,处理中越边境防御,退休后获上将军衔。整个故事告诉我们,革命年代的战友情谊,经得起时间考验。尤太忠从穷小子到将军,一路靠实干和忠诚。王大有残疾后没抱怨,隐忍生活,到老还能找回身份。这俩人的人生,像镜子,照出那时代人的坚韧和担当。现在社会快节奏,但这种不忘旧情的品质,值得学学。尤太忠在内蒙古时,兼管地方,帮助稳定民族地区,体现军人责任。王大有孙子入伍,也算传承精神。类似故事不少,老革命者退休后,常帮老战友解决难题,恢复待遇啥的。这不光是个人事,更是国家对功臣的尊重。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复员军人身份恢复,就是靠这些老领导推动。尤太忠一生负伤多次,但从不张扬,专心工作。
他在抗美援朝指挥上甘岭,那仗打得多惨烈,志愿军守住阵地,换来谈判筹码。王大有腿残后,回家种地,养家糊口,没给组织添麻烦。到1980年找尤太忠,不是求钱,是求认可,这点接地气。证明写好后,民政部门办事快,待遇落实,王大有日子好过些。孙子当兵,估计也受爷爷影响,懂得报国。尤太忠去世时80岁,一生贡献大,没留下啥负面。他在长征病重被救,之后又救别人,循环报恩。百团大战是抗日高潮,尤太忠部歼敌多,王大有贡献在其中。残疾军人复员后,生活不易,国家后来政策好,帮恢复。这故事有教育意义,让年轻人知历史,敬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