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戴永生(左一)正给患者诊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汪国锋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汪国锋
8月1日下午,烈日灼灼,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楼门诊,83岁的老党员,全国名中医、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师戴永生正在出诊。他看起病来思路清晰,对患者非常和蔼耐心。
在这间不大的诊室里,戴永生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
“医生就是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从医近60年,常怀“大医精诚之心”一直被戴永生奉为行医准则。年过八旬,仍坚持每周坐诊3次,坚持手写病历,他说,“我们累一点,病人早点回家,免得家人挂念。”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熟悉戴永生的人都知道,“药味少,疗效好,价不贵,副作用少”是他的用药准则。“来找我看病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医德医术都含在处方里。做医生,如果把名利看得重了,再好的技术也发挥不出来。”
1987年,他发表第一篇关于中医五行研究的文章,正式开启五行研究。从那时起,戴永生天天去图书馆最少两小时,利用工作之余研究五行学说,手抄笔记摞了一沓又一沓。
功夫不负有心人。戴永生凝炼出中医五行辩证学术思想,首建脏病五行证治六类模式,独创中医五行辩证法,构成五行临床应用体系,形成了更全面、立体的诊断,在病患诊治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医文化,五行辩证,博大精深,如何传承、创新?
“中医历来成才很慢,不到50岁后可能都很难出头。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有个磨合的过程,那就需要加倍付出。”戴永生直言。2013年,“戴永生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以来,至今已培养16名高层次人才。
2021年,为了给更多有需要的人看病,也为了中医药传承的责任,戴永生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黔东南州工作站成立。4年来,他定期到黔东南坐诊、讲课,尽全力带教弟子,提升基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将中医五行理论研究传承下去,培养更多优秀中医人才,推动贵州中医理论和实践长足发展,是我的毕生追求,只要干得动,我就不会停。”戴永生话语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