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调虎离山”“金蝉脱壳”,毛泽东在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的神来之

“调虎离山”“金蝉脱壳”,毛泽东在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的神来之笔,当神话供奉在军事战役的殿堂,那是事后的分析和演绎。而在当时,经历湘江惨败的红军,急需要打胜仗提振士气,重获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既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突出重围,又要完成遵义会议既定的中央红军向川西北与四方面军会师的战略。

此刻的敌情,远比长征初期严重得多。蒋介石亲自坐阵重庆和贵阳督战。调动中央军和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地方军40万重兵,企图将中央红军聚歼于贵州境内。红军只有三万人,长途跋涉,严重的兵力和作战资源不对称,容不得红军走错一步。

他精准判断,随机应变,重视情报收集、敌情分析;注重实战需要,听取一线指挥员的意见;时而声东击西,时而声西击东。虚虚实实,调虎离山,金蝉脱壳……这些蕴含着中国军事智慧的作战元素,在四渡赤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土城之战,红军以疲打逸、以弱敌强、以外线打内线,与川军“决战”,原本不在党中央、毛泽东计划之内的,四渡赤水,由于土城失利,为避开强敌,红军采取迂回前进之策,于1月29日凌晨从土城向西渡过赤水,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再寻机北渡长江。 1935年2月9日,我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为了迅速脱离川、滇两敌之侧击,于10日决定迅速东渡赤水河,向敌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进攻。因为国民党派重兵防守川黔边境并封锁长江,毛主席判断蒋军主力大部被红军吸引至此,黔北出现兵力空虚,红军可以出其不意打回去,随即放弃渡过长江与四方面会师的计划,于2月中下旬在二郎滩、太平渡东渡赤水回到贵州,打响遵义战役,重占娄山关、遵义等地,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俘敌三千,获得大量物资。一个月内两渡赤水,红军来了个“折返跑”。

如果说一、二渡赤水还是被动“随机应变”的话,那么三、四渡赤水,是主动牵着敌鼻子绕圈子。遵义战役后,红军几次寻求机动,准备打击国民党军。为争取主动,35年3月中旬,红军强打鲁班场,由于战事失利,红军主动撤离,放弃在黔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于茅台县开始三渡赤水,一副准备北渡长江的气势。但蒋介石误判,已不相信红军有这个实力,于是做出一些列军事部署。使得红军三渡赤水局势发生转变,红军预定进至的古蔺、叙永地区已经三面受敌,若敌人碉堡封锁线形成,又将出现第五次反“围剿”局面。紧急关头,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四渡赤水,在赤水河东岸寻求机动。

起初并不顺利。中央提出“钳制周浑元、吴奇伟部,消灭王家烈部,由此扩大机动区域转向西南,然后在运动战中消灭追击或截击之敌一部或大部,以扭转战局。

随后,彭德怀、杨尚昆作为一线战斗指挥建议:转向东南之乌江流域比较有利。毛泽东继一渡赤水接受前线指战员建议后,再次接受了前线指战员的建议。四渡赤水后,眼光放在了黔西南,因为滇军先到而不可得之后,彭德怀、杨尚昆又建议入滇作战,这是毛泽东第三次接受前线指战员的建议。

4月2日,中央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扎佐地域,前锋逼近贵阳。这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第99师4个团。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十分惊恐,一面急令各纵队火速增援贵阳,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准备随时逃跑。

红军出其不意,不沿公路直趋贵阳,而是向东进发,敌军纷纷向东调动,不料红军又突然转向西南,向云南方向急进,敌军担心红军进逼昆明,火速调集民团去守昆明,金沙江已经无国民党军队,5月9日,从敌夹缝间穿过的红军在皎平渡渡过金沙江,成功跳出了敌重兵围堵的包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