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北京大学姚洋教授最近的一段话火了!他说:“我们有大概1200所本科院校,其中一半

北京大学姚洋教授最近的一段话火了!他说:“我们有大概1200所本科院校,其中一半的学校都应该改造成职业技术大学,这些技术类大学的今后就是以培养技能为主,我们说实在的不需要太多这种宽口径教育的大学,留下600所,我觉得足够了。” 有人说这是“瞎折腾”,寒窗苦读考上的本科,凭啥说改就改?也有人叹着气说“早该如此”,现在的大学课程,学了四年跟没学似的,还不如技校生上手快。 说起来,这事儿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往前数几十年,大学里可不是这光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高校更像一个个分工明确的“技术铺子”。 那会儿有钢铁学院、纺织学院,名字听着土,但教的东西实打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叫北京航空学院,学生一毕业就往飞机制造厂送,学的就是拧螺丝、装零件的真本事。 那时候的八级工,比现在的教授还吃香。厂里的老师傅凭着一手绝活,厂长见了都得客客气气,工资不比坐办公室的低,街坊邻居提起都竖大拇指。 为啥会变成这样?得从九十年代那股“大学热”说起。专科院校瞅着“本科”好听,拼命往上凑;行业学院嫌名字“土”,纷纷改成“XX大学”。 好像名字里带“大学”俩字,就高人一等了。纺织学院改成“理工大学”,钢铁学院换成“工业大学”,改来改去,特色没了,课程却越来越像——都是马哲、高数、英语,实操课缩成了两周实习。 结果呢?1200所本科院校看着挺多,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像一个模子刻的。问理论头头是道,让拧个机床螺丝,手都抖得握不住扳手。 更怪的是,现在研究生数量居然比本科生还多。好多学生不是真想做研究,就为了“避开就业难”,硬着头皮考研。读了三年出来,发现企业要的还是能上手的,学历再高也白搭。 姚洋教授说要改600所本科成职业技术大学,其实是想让大学各干各的活。他觉得该分成三类:科研型的搞理论,应用型的对接工厂,精英型的培养管理者。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国家其实早就动过手了,200所本科院校在试点转应用型,还搞了“现代学徒制”,让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一半时间在厂里跟着师傅学。 “双高计划”也投了不少钱,想把一批职业院校打造成“职教中的清华北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个例子,跟华为、腾讯合作,学生没毕业就被订走了,起薪比普通本科还高。 但问题也明摆着。有回跟一个技校老师聊天,他说现在的孩子宁愿去三本混四年,也不愿来技校。为啥?就因为别人问起来,说“在三本读书”比“在技校学焊工”好听。 工资也是个坎。有个汽车厂老板说,他们招的高级技工,干得好的月薪能到两万,但刚入行的学徒,一个月才四千多,年轻人觉得“不划算”。 这让我想起德国的情况。人家七成年轻人选职业教育,企业掏钱培训,学生一边学一边赚工资,技术工人工资能到白领的八成。更重要的是,人家凭技能能评职称,能当工程师,没人觉得“干技术丢人”。 咱们这边也不是没试过。宁波前两年搞了个政策,技能大赛拿奖的工人,能直接落户,子女上学跟公务员待遇一样。政策一出,报名学技术的年轻人立马多了三成。 说到底,改学校名字容易,改人心难。家长们还是觉得“坐办公室才体面”,哪怕孩子动手能力强,也得逼他考个综合性大学。企业呢,嘴上喊着“缺技工”,招聘时还是先看学历,本科以下的简历直接扔一边。 姚洋教授还提到学制的事,说没必要搞那么长。有些专业本科四年,其实三年就能学完,多出来的时间不如去厂里实操。这话有道理,有个朋友学机械的,前三年净学理论,最后一年去实习,发现课本里的机床早被淘汰了。 现在的职业教育课程也得改。以前学汽修,教材里还是化油器发动机,现在都是电动车了,老师自己都没见过电池组怎么拆,怎么教学生? 不过话说回来,这改革也不是光靠学校和政策就行。去年去苏州一个工厂,看见车间里挂着“技术明星榜”,上面的工人照片比老板的还大,月度奖金能拿一万多。老板说,这么一干,工人干劲足了,年轻人也愿意来了。 社会观念也得慢慢转。前阵子刷到个视频,一个00后女孩放弃二本去学数控,现在成了厂里的“技术大拿”,开着自己买的车,不比坐办公室的差。这样的故事多了,家长们可能就不那么执着于“本科文凭”了。 姚洋教授的话之所以火,是因为戳中了大家的痛处。就业难和用工荒拧在一起,像个死结。改多少所学校只是第一步,真正要解的,是“干技术没前途”这个心结。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