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微风]一次国宴时,外宾刁难周总理:您见过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吗?周总理放下筷子说

[微风]一次国宴时,外宾刁难周总理:您见过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吗?周总理放下筷子说道:我见过。外宾追问:在哪里?她是谁?外宾们都等着看周总理的笑话,周总理这时候却微微一笑说:我的夫人。 20世纪中叶,当新中国以“另起炉灶”的姿态重返世界时,收获的目光多是审视与敌意,可周恩来这位外交家,却总能让对手从戒备走向折服,连尼克松也不例外,在无数次外交场合中,他总能化解危机,甚至反客为主。 在外界看来,周总理有外交技巧有大国智慧,不过,他真正的力量或许并不来自外部,而是源于他内心两样东西的支撑:一个关乎信仰,一个关乎爱情。 要看懂他力量的第一个源头,得从他人生最关键的一个选择说起: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 年轻时的周恩来不是没动过心,他也曾与一位富商之女交往,对方很漂亮,也对革命有过一时的热情,可当革命露出艰难又残酷的一面时,她退缩了。 这让周恩来想得很明白,他要找的不是一个生活搭子,而是一个能同风雨、共生死的革命战友,一个能和他“一同上断头台”的人。 后来他在法国勤工俭学,眼看一些战友的革命热情被现实磨掉,一个名字却在他的心中越发清晰:远在天津的邓颖超,她身上那股初识时的坚韧劲丝毫未减。 于是,一张印着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肖像的明信片跨越欧亚大陆,背面是周恩来一句不像情话的情话:“希望我们两人,将来也像他们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更像是一份以生命和信仰做抵押的盟约。 邓颖超的回应同样干脆:“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两个人的灵魂,在同一个信仰上严丝合缝,这份信仰,后来就成了他外交辞令里最硬的底气。 所以当西方记者挖坑问“中国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他能笑着接住:“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对方继续嘲讽“那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总低着头?”他也能从容回应:“因为我们在走上坡路,得看好脚下的每一步,倒是那些昂着头走路的,才不怕摔跤吗?”这些回答听着巧妙,根子上却是对自己脚下道路的绝对自信。 然而,周恩来若是只有钢铁般的信仰,那形象就太单薄了,周恩来让人折服的,不仅因为他可敬,也因为他可亲,这来自他力量的第二个源头:深沉而真实的个人情感。 一次国宴上,有外宾带着挑衅的意味问他:“您见过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吗?”问题很刁钻,怎么回答都容易掉坑里,周恩来却平静地放下筷子,坦然回答:“见过。”对方立刻追问是谁,他微笑着说出那个让全场意外的答案:“我的夫人。” 这一下就把一个可能引起国际比较的公共话题,变成了一个充满爱意的私人表达,对方没法再往下辩了,这当然是高明的外交手腕,但绝不只是一句场面话,他接着很认真地补充:“在情人眼里,自己的情人永远是西施,在我看来,我的夫人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这份真挚,在他们聚少离多的岁月里,靠书信维系着,周恩来会“抱怨”邓颖超的信写得太官方,邓颖超则调皮地回信说总理日理万机,哪有空想她,周恩来一句“闲人怎么知道忙人多想闲人”,把思念说得淋漓尽致。 而那句流传甚广的“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更是这段感情浓度的最好证明,更让人动容的是,这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竟在信里写下:“我的一生都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除了你,我希望有来世。” 当革命信仰和个人情感这两种力量在他身上融为一体时,周恩来的智慧才真正到了化境,有个美国记者曾指着他上衣口袋里的一支派克钢笔发难:“总理阁下,您也用我们美国的钢笔?”这话的潜台词,无非是讥讽新中国工业不行。 周恩来坦然拿出钢笔说:“这支钢笔啊,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战利品。”短短一句话,堪称典范,从信仰层面看,“战利品”三个字,不轻不重地提醒了对方那场战争的结果,背后是国家意志的胜利,捍卫了尊严。 而从情感层面看,“朝鲜朋友送的”,又把叙事拉回到有人情味的个人交往上,既没否认东西的出处,也避免了咄咄逼人,反倒显出一种温厚的君子风度,这个回答,完美地诠释了国家大义与个人风度、革命信仰与真挚情感。 说到底,周恩来的外交魅力根子就在这里,他的锋芒,来自革命信仰赋予的底气,坚不可摧;他的风度,则来自真实情感带来的温润,懂得包容。 他向世界展示的,不只是一个新中国的形象,更是一个信仰与情感高度统一的、内外兼修的完整人格,所以,当他在全世界面前说出“我的夫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时,人们看到的,早已不只是一位丈夫的深情,而是一位伟人坦荡、真实且无法被战胜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