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凤穿针引线绣十字绣。
《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局部展示。
远山树景,层次分明;亭榭瓦砾,井然有序;迎亲队伍,栩栩如生;喧闹集市,活灵活现……这些场景来自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
该画通过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荣景象。如今,这一番盛世图景跃然呈现在一幅长24米、宽0.8米的绣布之上,令人惊叹不已。
今年53岁的花开凤是宜春市袁州区金瑞镇利田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从2015年起,他呕心沥血,耗时6年多,穿针引线240多万针,终将《清明上河图》绣制完工,可谓真正的纯手工制作。
这幅以十字绣形式临摹复制的《清明上河图》以古黄色为底纹,上面绣有800多个人物、122幢房子、124棵树木、25只舟船、12顶轿子,还有马、牛、羊等牲畜96头,再配上各种生动活泼、精致玲珑的场景,着实让人震撼。
7月1日,记者在宜春中心城区秀月大桥通车时看到了这幅刺绣巨作。为庆祝党的生日和秀月大桥的通车,花开凤特意把这幅十字绣从老家带来供市民欣赏。当花开凤将它徐徐展开,一幅生动有趣、层次分明的《清明上河图》展现眼前,大家赞声连连。
整幅画卷不仅大气磅礴,细看更觉精巧清晰。十字绣上的人物各具神态,有的在观看演出,有的抬着轿子,还有的在茶馆品茗……尤其是那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针法细密有致,令人叹为观止。
绣十字绣女性偏多。当记者问起为何会想到绣十字绣时,花开凤介绍说,因家境贫困,他十五六岁便开始织毛衣、勾毛线拖鞋、纳鞋底,拿去变卖后贴补家用。2011年春节过后,花开凤外出打工,在福建石狮市洋下针织水洗厂当了一名服装水洗师傅。有一次逛夜市的时候,他看见有人一边在绣十字绣,一边变卖作品,于是开始学习研究,很快便掌握了刺绣技法。绣的长度从四五十厘米慢慢地到两米多,内容也多种多样,八骏图、迎客松、大展宏图等样式都绣过。
为了挑战自己,他开始越绣越长。2013年,花开凤历时一年绣完一幅10多米长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这幅作品被福建一企业老板以高价买走。
有了这次的成功,花开凤决定挑战自己的极限。他曾听说有人花费数年绣过《清明上河图》,便也萌发了这个念头。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强烈反对,甚至还有人和他打赌,说他根本没有能力绣出来。
凭着不服输的劲头,2015年,花开凤找到十字绣工厂,专门定制了长24米、高80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底布、彩色丝线等原材料,连布带线整整两大纸箱。“这种巨幅的十字绣买的人不多,价钱也贵,光材料就花了几千块钱。”花开凤感慨地说。
虽有雄心壮志、一腔热情,但在看到20多米长的绣布时,到底能不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量,花开凤心里也没底。“万事开头难,真做了就没什么可怕的了。”他下定决心,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不管多少年,总有一天会绣出来的。
此后,花开凤一有空就开始绣,没日没夜、废寝忘食,有时候一天绣10多个小时。长时间用眼过度导致他的视力逐渐下降,手指也常常被扎出血,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十字绣是慢工细活,看似容易,两针一交叉一个绣格就完成了,可做起来难度很大,不仅耗费时间,还考验人的毅力。”花开凤告诉记者,“《清明上河图》有800多个人物,每个人形态各异,要一针一换线,其中藏线、收线最难,需要用多种颜色的线不停调换才能完成其中的一小块场景,而且由于作品内容丰富,绣制过程如果一针一格出错,层次感就不一样了,整个画面前功尽弃。”
寒来暑往,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千辛万苦,2020年,这幅恢宏壮观的十字绣终于完工。
花开凤说:“现在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把明月山的风貌绣出来,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明月山,爱上明月山。”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每一个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都了不起。
(记者夏侯婷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