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鬼子从人群中揪出一个11岁的女孩,威胁村民不讲出陶罐的秘密,就送女孩去劳军。一老人颤巍巍地走出来:“陶罐是装屎尿的!” 鬼子听后,以为老人在戏耍他们,“噌”的一下拔出军刀,对准了他的左胸。 老人吓得脸色都变了,腿脚发软,结结巴巴地说道: “我们村每……每家……都有陶罐,用来……装咸菜、粮食,也……装屎尿,我说的都是真的啊!” 鬼子刚要用力把军刀捅进老人的胸膛,突然听到一声大喊: “住手!我知道陶罐是怎么回事,有种就冲我来,把孩子和老人都放了!” 鬼子军官扭头一看,王旷野醒了。 王旷野是黑龙江密山的汉子,打小就跟着父辈们在山林里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打猎的好本事。 鬼子嘴里说的陶罐就是他家的。 那年翻盖老宅,王旷野挖地基时,锄头“哐当”一声,撞到了个硬物。 他扒拉掉周围的泥土,露出一只陶罐。起初他没当回事,随手撇到了挖出的土堆上。 等他把地基筑好,想起那陶罐,又费劲地在土堆里找了半天才把它挖出来。 王旷野抱着陶罐晃了晃,里面传来声响,倒出来一看,是三个骨雕鱼钩和两个石磨箭镞。 他用清水冲去陶罐上的泥土,才露出它本来的面目。 黑红色的陶罐上布满了图案,像是渔网和鱼鳞,只是有些模糊不清。 王旷野心里犯起了嘀咕,想起村里最有学问的关先生。 关先生名叫关阅博,满族镶黄旗人,自幼受父亲熏陶,酷爱历史,尤其痴迷考古,不知为啥流落到本村后,就在这儿落了户。 王旷野叫来儿子王天鹰,让他把陶罐送到关先生那儿去。 关先生戴上老花镜,仔仔细细端详起陶罐,还把鱼钩和箭镞翻来覆去地看。 半个时辰后,他才抬起头,激动地对王天鹰说: “你家挖到的可不是普通物件!这鱼钩是骨雕的,箭镞是石头磨的,这陶罐埋在地下也不知道多少年了,这是宝贝啊! 你们可得好好保护着,不要声张,以后有机会把它送到北京,让考古学家好好研究研究。” 王天鹰带着陶罐回家后,把关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旷野。 王旷野听后,心里一紧,赶忙把家里人召集起来,叮嘱大家千万不能把陶罐的事说出去。 至于陶罐藏哪儿,一家人商量半天也没个好主意。 在王旷野看来,这宝贝哪儿藏都不保险。最后,他一拍板: “就放灶房角落里,陶罐家家都有,在老百姓眼里不算啥稀罕物,放在明处反而安全。” 于是,陶罐就这么在灶房角落里待了好几年,上面落满了灰尘,若不是鬼子进村,它还会一直安静地待在那里。 鬼子进村后,像一群疯狗般到处抢掠。 几个鬼子闯进王旷野家里翻箱倒柜,也没找到什么值钱东西。 他们正打算把王旷野一家赶去村里的空地上,一个鬼子从灶房里走了出来,手里还抱着那个陶罐。 其他几个鬼子凑过去一看,见没啥值钱的,就要把陶罐摔地上。 王天鹰急了,当时就忘了害怕,大喊一声: “别摔!” 猛地冲向鬼子,趁着鬼子愣神之际,一把夺过陶罐。 “天鹰,快跑!” 王旷野扑过来,用力把儿子往后园子一推。 王天鹰抱着陶罐撒腿就往后园子跑,冲向村头。 几个鬼子“哇哇”大叫着就要去追,王旷野拼命想拦住他们,却被鬼子的刺刀扎伤了大腿,头上还挨了一枪托,“噗通”一声栽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等他从昏迷中醒来,就看到了开头的那一幕。 鬼子最终没能追上王天鹰,见他钻进了荒原的芦苇丛,也就没再追下去。 鬼子军官听说了陶罐的事,觉得好奇,这逃命还抱陶罐的,他还是头一回见,这陶罐肯定不一般。 “快说,你家的陶罐是干啥用的?” 鬼子翻译狗仗人势地大喊: “你们先把孩子和老人放了,我就说实话!” 王旷野瞅了一眼孩子和老人,说道。 鬼子军官摆了摆手,鬼子立马放了女孩和老人。 “人已经放了,你说吧?” 王旷野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这陶罐没啥稀罕的,里面装着我家这几年的积蓄,四十块大洋,我怕你们抢了去,就让我儿子抱着跑了!” “想蒙谁呢?四十块大洋那么点东西,还值得装陶罐抱着跑?赶紧说实话,惹恼了皇军,小心砍了你的头!” 翻译冷笑几声。 “我说的就是实话,你们不信我也没办法!” 王旷野脖子一梗,不再搭理他们。 鬼子军官和翻译叽里呱啦一阵,把王旷野押上汽车,带回了据点。 到了据点,鬼子绞尽脑汁审讯王旷野,又是威逼又是利诱,可王旷野死活咬定陶罐装的是大洋。 鬼子急红了眼,扒光了王旷野的衣服,把他装进大铁笼里,推进沼泽,只露着脑袋呼吸。 沼泽的蚊子和蚂蟥肆无忌惮地叮咬他的身体,蚂蟥甚至钻进他的伤口里乱拱乱钻,疼得他浑身乱颤…… 第二天一早,鬼子来拖铁笼子,看到王旷野的身体上叮满了蚂蟥,鲜血横流,还以为他死了,就把他扔进沼泽,抬着铁笼走了。 鬼子前脚刚走,关先生就带着村民们偷偷摸过来,把王旷野从沼泽里捞出来。 关先生发现他还有气,赶忙带着村民给他清理了蚂蟥,背着他离开了。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