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黄山,一位寡妇做挑山夫20年,辛苦养育了3个儿女,把2个培养成大学生,还被央视报道,谁料,村里人却说她是个坏女人,宗族里没有一家跟她来往,大伯哥更是指着她鼻子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安徽黄山的齐云山脚下,有一条山路曾见证过无数人的脚步,但很少有人像汪美红那样,走了二十年,还扛着沉重的担子,早年间,这条山道是运输物资的唯一通道,物品全靠人力挑运上山,那些年,挑山工大多是年轻力壮的男子,没人能想到,一个身形瘦小的农村妇女,会成了这道山路最坚韧的身影。 汪美红原本有个平凡的生活,丈夫勤劳,孩子出生,虽然不富裕,但一家人过得安稳,然而命运并不愿她继续这样的平静,第一个孩子刚出生就被诊断患有严重视力障碍,几乎看不见东西,这已经让家中陷入困顿,而更糟的是,在她生下龙凤胎不久,丈夫在一次捕鱼时意外身亡,短短几年内,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变成了家中唯一的顶梁柱,背负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一笔未还的债务和生活的全部重担。 在村里,很多人对她的遭遇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甚至背后议论她命不好、晦气,她没时间计较这些闲言碎语,因为家里连吃饭的钱都难以筹措,她知道,必须尽快找到养家的办法,就在这时,听说齐云山上修庙,需要人力搬运建筑材料,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那是一条高达五百多米的山路,全是石阶,陡峭而漫长,第一天,她挑起几十斤的货物,走到半山就已经汗流浃背,双腿打颤,可她没有放弃,咬紧牙关,一步步往上挪,别人劝她别干了,她反而越干越拼,起初一天只能挑一两趟,慢慢地,她的体力练出来了,最多时一天能来回四五次。 为了省钱,她早上天不亮就出门,身上背着干粮和水壶,中午不回家,就在山路边找个石头坐下吃口饭,天气最热时,地面温度烫得鞋底发软,她也不曾停歇;冬天结冰了,走一步滑一步,她照样挑着货物上山,有一次,脚下一滑,连人带货滚下几级台阶,膝盖破了皮,鲜血直流,她简单包扎一下,又继续往上爬。 家里的三个孩子也在这样的生活中慢慢长大,大儿子虽然视力不好,但很懂事,会摸索着在家做饭、照顾弟弟妹妹,龙凤胎也从小懂得节省,不乱花一分钱,穿旧衣服、用旧书包成了他们的常态,汪美红从不觉得自己的辛苦是委屈,她说过,孩子们能读书,就是她最大的盼头。 她坚持每天给孩子念书识字,还会带他们上山挑点轻的货,让他们知道钱是怎么挣来的,三个孩子也争气,读书成绩一直不错,后来,大儿子学会了盲人按摩,去了外地工作,能够寄点钱回来;一对双胞胎也考上了大学,虽然学费是靠政府和爱心人士资助,但他们都知道,是母亲的坚持才换来了这份机会。 2000年代后期,她的事迹开始被媒体关注,先是地方报纸报道,后来还上了电视节目,很多人被这个母亲的坚强打动,捐款资助她的家庭,有一次,有媒体组织捐助了三十万善款,专门用来支持她的孩子完成学业,这笔钱她没动一分,直接开了存折,把卡交到孩子手中,账目公开透明,贴在村委会公告栏上。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她的付出,一些村民开始说闲话,说她靠“作秀”出名,说她命硬,连丈夫都被她“克”死了,甚至有亲戚跑来说她应该把钱分给大家,这些话她都听到了,但她没有回应,也从未为自己辩解。 她继续过自己的日子,仍然坚持上山挑货,即使后来山上修了索道,不再需要大量挑山工,她也每天照常走一趟,她说,这是对过去那些一起挑山的老工友的承诺,后来,她在山脚开了一家小卖部,卖些矿泉水、泡面,供游客歇脚用,墙上挂着那根用了二十多年的扁担,木柄已经被汗水与磨损打磨得油亮,上面刻着三个孩子的生日,像是她无声的纪念。 三个孩子如今都已工作,大儿子在城市开盲人按摩店,女儿在医院当医生,小儿子在工厂做工程师,他们每月轮流接她去城里住,但她总是呆不住,想着山脚下那间旧屋,屋顶漏雨,墙边长了青苔,可她说,那是她扛过二十年担子的地方,是她的根。 有游客问她,为什么不搬到城里去享福,她只是笑笑,说山上的石头虽然硌脚,但踩得久了,也就成了路。 她的生活没有戏剧性的逆转,也没有所谓的“奇迹”,她只是用一根扁担,把三个孩子从泥泞里抬到了山顶,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感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双磨出血泡的脚,一副压弯了肩膀的担子,还有一颗不肯认输的心。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她”力量|“挑山女人”汪美红:苦难是日常,坚持自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