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周恩来化装成画师到面馆接头。吃完饭,他数出十八个铜板放在桌上刚要走,陈庚笑道:“忘了付小费了吧?”不料,周恩来接下来的一句话让陈庚心中顿时一激灵。 1931年,局势风云变幻。顾顺章被捕叛变,中央机关陷入危险。 紧接着,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不听劝告,擅自外出过夜,结果被敌人抓到。 周恩来接到消息后,当机立断,迅速搬家,并命令特科行动队监视之前的住所。 向忠发不仅知道周恩来的住所,还握着一把房门钥匙。 第二天深夜,特科队员传来消息,有人带着特务用钥匙打开了周恩来住所的后门。 周恩来心中一沉,向忠发已背叛革命。 从那以后,他辗转多处,深居简出。 这天凌晨五点,周恩来起床后,装扮成一个早起写生的画师,出门去了。 他穿着一件半旧的灰色棉长袍,肩头搭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画纸和笔。 今天是接头的日子,他来到一个临街的小面馆里,这里人来人往,容易掩护身份。 店里已经坐了不少来吃早饭的客人,堂倌穿梭其间。 周恩来找到一张空桌坐下,扫了一眼周围。 隔壁饭桌的长凳上躺着一个醉汉,脸朝着墙壁正打着呼噜。 这家店通宵营业,客人可以在凳子上过夜,只要多付几个铜板。 堂倌跑过来,手里拿着抹布,边擦桌子边问: “您要吃些啥?” “来碗阳春面吧,要宽汤重青。” 周恩来取下肩头上的布袋子,放在一边,不急不慢的回答。 堂倌撇了撇嘴,心里嘀咕: “穷酸相,还这么讲究!一碗阳春面,还要多放面汤和葱花!” 就在这时,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堂倌迎了上去,领着这个“读书人”走到醉汉身边,伸出手想把他唤醒给中年人腾地方。 “算了,让他继续睡吧,我在旁边拼个桌儿。” 中年人拦住堂倌,指了指周恩来旁边的座位。 堂倌转身跟周恩来打了个招呼,中年人坐下后,抬头对堂倌说: “一碗阳春面,要紧汤免青。” 堂倌冲着灶房大喊: “一碗阳春面,紧汤免青!” 喊完,低声咕哝: “那你穿得挺干净,还以为兜里怎么也得有几块大洋,谁知道就要18个铜板的阳春面!穷酸!” 面端上来后,周恩来低头喝了一口面汤,小声问道: “张老太爷,那件事怎么样了?” 周恩来喊的这个“张老太爷”,就是旁边戴眼镜的中年人,他虽然才30多岁,但做事沉稳、缜密,因此得了这个绰号。 张老太爷动了动身子,压低声音说道: “保管中央文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你的要求,这个人既要懂文墨,耐得住寂寞,不能参加任何活动,还要非常谨慎负责,有家庭。我想到了一个人……” 张老太爷的声音越来越低,只能他们二人能听到。 周恩来点了点头: “这个人我也想到了,他曾在哈尔滨、上海当过编辑!” 张老太爷兴奋地说: “他曾两次入狱,在狱中坚持对敌斗争,现在家里养病,妻子也是地下交通员。” 周恩来再次点了点头: “你马上按组织规定甄别他在狱中的表现,查一下他的身体状况,看看能否继续工作。” 这时候,五个食客走了进来。堂倌走到醉汉身边,拍了拍他: “起来,天亮了!” 醉汉伸了个懒腰,坐了起来。 “该吃早饭了,有什么好吃的啊?” 堂倌指了指身后的五个食客: “你另外找个地方坐,这桌子让给他们吧!” 醉汉听后,头摇得像拨浪鼓: “凭什么要让给他们,我昨天夜里就来了!” 堂倌也不多说,转身走到周恩来和张老太爷的桌旁,陪着笑说: “两位,小店小本生意。这桌能不能再坐一个人?” 周恩来点头同意了,醉汉走过来,一屁股坐在了长凳上。 “陈赓,有什么急事?” 周恩来吃着面,头也没抬,低声问道。 陈赓是中央特科的情报科科长,要是没有急事,绝不会出现在这里。 陈赓刚要回答,周恩来又对张老太爷说道: “刚才说的那个人选我觉得可以,你去办吧,有结果了马上报告我。” 张老太爷掏出二十个铜板放在桌上,起身离开了。 堂倌跑过来,边收钱说自顾自的念叨: “说到底还是读书人啊,知道付小费!” “赶紧的,一副大饼油条,再加一碗阳春面!对了,面要宽汤重青,多加麻油、鸡蛋皮、虾皮!” 陈赓一把攥住堂倌的胳膊,露出一副不耐烦的模样,大声嚷嚷着。 堂倌离开后,周恩来抬头瞅了他一眼,低下头继续吃面。 “说吧。” 等陈赓向他汇报完,周恩来正好吃完面,他向陈赓下达指示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铜钱,数出十八个铜板放在了桌子上,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周恩来笑了笑,指了指自己的旧长袍: “我这穷酸的画师,哪有钱付小费啊!” 陈赓心中一震: “在危险的环境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暴露身份。老领导心细如发,怪不得这么多年都会有惊无险!”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每一个革命者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默默付出,初心不改。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