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分家”一年,董宇辉越来越像俞敏洪 单飞一年,董宇辉“活”得更好了吗? 说“分家

“分家”一年,董宇辉越来越像俞敏洪 单飞一年,董宇辉“活”得更好了吗? 说“分家”可能有点江湖气,但事儿就那么个事儿:俞敏洪把东方甄选底下专门给董宇辉搞的一个子公司,整个儿交给他单干去了。 董宇辉呢,自己掏了真金白银,据说七千六百多万,把“与辉同行”的直播间买下来了。 俞敏洪也挺大方,不仅痛快放手,还把公司刚赚到的半年利润,一个多亿,直接奖励给了董宇辉。这事儿办得挺敞亮,被不少人说是“最体面的分手”。 刚单飞那会儿,董宇辉势头真叫一个猛。他带着“与辉同行”,粉丝呼呼地涨,不到一年功夫就冲上了三千多万,硬是把老东家东方甄选都给比下去了,足足多出两百多万粉丝。 带货成绩更吓人,光今年头一个季度,就卖出了93个亿,几乎是同期东方甄选业绩的三倍! 在海南那个消博会上直播三天,就拉了三个亿的单子,连带着把海南旅游都带得更火了,真是风光无两。 不过呢,互联网的热闹,就像海边的潮水,涨得猛,退得也快。 今年开春以来,大家明显感觉到,“与辉同行”直播间没那么火爆了。看的人少了,点进来待的时间也短了。有数据统计说,总体流量一下子掉了快一半。 热闹劲儿一过去,难题就摆在了眼前:流量红利没那么好吃了,往后这路该怎么走?业绩增长明显慢了下来。 有意思的是,董宇辉现在琢磨的这些事儿,跟当年他老板俞敏洪创业打天下的路子越来越像。 过去他的直播间是典型的“一人扛大旗”,董宇辉露脸人气就旺,他不来场子就凉一半。 现在他开始变招了:刻意多推团队里别的主播,不让大家光冲着“董宇辉”三个字来;卖的货也不光是以前的农产品了,图书、文旅路线、甚至访谈节目都掺和上了,盘子是越铺越大。 那俞敏洪在干嘛呢?他带着东方甄选可一点没闲着。 一方面死磕产品,自己家的自营商品种类呼呼往上增,都快五百种了,靠着多年积累的物流网和品控体系使劲搞供应链。 另一方面,新成立的新东方文旅野心更大,直接放话要当集团里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你看他们推出的那些欧洲高端旅游团,标价四万八起,明明白白告诉你这买卖毛利得有四成以上。俞敏洪的商人务实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么一看,师徒俩好像分开跑了,其实在无形中互相学着呢。 董宇辉那边,心里还是装着助农的初心,卖新疆红枣、云南菌菇这些土特产,把利润压得很低,有时都不到10%,不图多挣钱,就图个百姓支持和好名声。 俞敏洪这边呢,也悄悄给自己高价的文旅团加“文化料”,直播间里也开始请专家聊名著、谈文化,有点像学董宇辉当初打知识牌的路数。 这生意场上的道道就是有意思:董宇辉靠情怀和社会价值吸引眼球攒人气,俞敏洪则用这些流量想法子给公司赚真金白银,到头来,谁也离不开谁提供的那份价值。 转眼分家一年了,董宇辉和俞敏洪这场各自奔跑的戏码,早就不单是师徒个人的事儿了。它成了直播电商这门新生意活生生的样本。 董宇辉在摸索,怎么让讲情怀的生意也能稳稳当当地赚钱,可持续地走下去。 俞敏洪则在探索,资本的快车到底能跑多快多远,还不至于把乘客晃晕。 直播间里的观众可能感觉到了,董宇辉现在常念叨一句俞敏洪以前说过的话:“卖货啊,是场马拉松”。 可不是么,当最初的流量光环慢慢散去,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谁能在这片不再喧嚣的海滩上,把根扎得更深、长得更稳? 参考资料:董宇辉独立运营一周年:流量触顶后的转型之路——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