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喊话中国官方,要求管控社会媒体的反日情绪? 这一要求看似是对 “网络暴力” 的担忧,实则暴露出对历史问题的回避和对现实矛盾的推诿。要理解中国民众的情绪,就绕不开那段沉重的历史 —— 南京大屠杀中 30 万手无寸铁的平民惨遭屠戮,731 部队用活人进行细菌实验的反人类暴行,以及强征数十万亚洲女性充当日军 “慰安妇” 的制度性罪恶。这些铁证如山的历史罪行,绝非一句 “面向未来” 就能轻飘飘地翻篇。 日本部分政客的行为更像是在伤口上撒盐。靖国神社至今供奉着 14 名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甲级战犯,包括策划九一八事变的板垣征四郎和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2021 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仍以 “真榊” 祭品参拜,这种将战犯奉为 “英灵” 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历史正义的公然挑衅。 更令人愤慨的是,日本政府近年通过教科书审定政策,系统性地弱化侵略责任:2025 年新版初中教材将南京大屠杀称为 “南京事件”,刻意模糊加害者身份;对慰安妇问题则用 “受到动员”“被迫工作” 等词汇掩盖 “X奴隶” 的本质,甚至删除 “从军慰安妇” 这一国际公认表述。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让经历过战争的幸存者和后代如何释怀? 历史记忆的歪曲必然引发现实情绪的反弹。当中国社交媒体上出现对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的批评、对教科书篡改的声讨时,日本媒体却选择性地将其定性为 “反日情绪”,要求中国官方 “管控”。这种逻辑如同小偷被抓后反而指责失主 “情绪过激”—— 日本政府若真有诚意缓和矛盾,为何不先停止供奉战犯、不先要求教材如实记载历史? 正如 2023 年日本《东京新闻》在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的反思:“问题的根源在日方,只追究中方责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若日本媒体能像该报一样承认 “自身错误引向对中国的敌视” 是危险的老路,或许更能赢得尊重。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日本社会对历史问题的集体失忆正在加剧误解。随着战争亲历者逐渐离世,日本年轻一代通过被美化的教材,对侵略战争的认知愈发模糊。在 2025 年研讨会上,日本教师提到学生追问 “战争为何发生”,而教材却将 1931 年侵华战争与 1941 年太平洋战争割裂叙述,暗示日本是 “被动应战”。这种历史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日本人难以理解中国民众对历史问题的敏感。当日本政客在国际场合大谈 “价值观外交” 时,却不愿正视自己的历史包袱,这种双重标准只会让中日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国内某些势力正试图将历史问题工具化。极右翼政党 “参政党” 在 2025 年参议院选举中提出 “日本人优先” 口号,将经济困境归咎于外国人,甚至煽动对在日华人的暴力。这种将内部矛盾转嫁外部的做法,与当年军国主义煽动民族主义如出一辙,一面指责中国 “煽动反日情绪”,一面却对日本政府强行排海引发的国际公愤避重就轻,这种选择性报道进一步激化了对立。 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本质上是对历史正义的捍卫。正如中国官方反复强调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的前提是日本正视历史、承担责任。若日本媒体真心希望缓解紧张,不妨多报道靖国神社合祀战犯的历史真相,多关注 731 部队新展出的电流孵卵器等罪证,多呼吁本国政府停止美化侵略。唯有日本社会形成反思历史的共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民众的情绪根源。在此之前,要求中国管控言论,不过是本末倒置的徒劳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