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8年,两位地下工作者假戏真做结为夫妻。然而,婚后妻子却不幸牺牲,丈夫决定终

1938年,两位地下工作者假戏真做结为夫妻。然而,婚后妻子却不幸牺牲,丈夫决定终身不娶。可是,7年后原本“牺牲”妻子,竟然出现在眼前……

王士光出生于1917年,河北农村家庭,早年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放弃学业,投身革命。1938年,组织派他到天津建立秘密电台,连接河北与延安。作为技术骨干,他负责组装和操作设备,确保情报传递顺畅。

那时天津被日军占领,英租界成为相对安全的区域,他以吴厚如身份伪装成电料行职员。组织考虑到单身易引起怀疑,安排王新与他合作。王新生于1922年,东北将领王端华之女,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河北女师附中就读。

九一八事变后,她中断赴抗大学习计划,转而执行这项任务。 两人初次见面由天津市委书记姚依林安排,王新当时年仅16岁,王士光21岁。他们住进英租界小洋楼,对外宣称夫妻,实际为掩护电台工作。王士光白天外出修理电器,晚上处理电报,王新负责家务和警戒。他们的配合从生疏转为默契,通过日常行为避免暴露。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加强对租界的控制,地下工作风险增大。王士光的技术专长体现在电台维护上,他使用伪装成收音机的设备,发送加密情报。一次电台故障导致延误,他连夜修复,确保延安接收信号。王新在旁协助,处理辅助事务,如销毁敏感文件。两人生活虽简单,却在压力下培养信任。

1938年下半年,他们感情渐生变化,经组织批准,于12月26日正式结婚。此后生下儿子,短暂维持家庭生活。 他们的结合源于革命需要,却超出任务范畴,成为真实伴侣。这反映了那个时代革命者的奉献精神,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1940年,形势变化,组织要求他们分开。王士光转往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继续电台任务。他参与组建无线电中队,担任机务主任,负责设备管理和培训。期间,他辗转冀察热辽军区,贡献于情报网络建设。

1942年左右,传来王新牺牲的消息,据情报显示她在执行任务中遇难。王士光虽悲痛,却将精力投入工作,拒绝他人介绍对象,独身七年。这段时间,他获得特等功臣称号,体现其在通信领域的突出作用。

王新实际未牺牲,她被捕后关押于天津和北平监狱,参与狱中活动,后于1945年释放。释放后,她辗转各地,继续革命工作,未再婚。双方均收到对方阵亡的错误情报,这在战时通信不畅的环境下常见。

1947年,王士光在牡丹江工作,通过报纸刊登的模范事迹,王新确认丈夫健在。她从牡丹江赶来,两人重逢。此后,他们再未分离,王士光继续在军队通信系统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副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副局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直至离休。王新则负责家庭事务,支持丈夫事业。

晚年,王新患老年忧郁症,王士光耐心照顾,直至2008年王士光逝世。王新于2010年离世。 他们的后代继承精神,王士光被视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之一,故事流传至今。

在历史长河中,王士光夫妇的故事如一缕光芒,照亮革命道路。他们的爱情不张扬,却坚实有力。时代需要这样的叙事,提醒后人勿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