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轸(1894年4月15日-1981年7月26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经历了从国民党高级将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的身份转变。[祈祷][祈祷][祈祷] 字翼三,河南罗山人。早年曾就读于保定军官学校。1925年南下广州,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战争。曾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 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担任过豫南游击总指挥、豫鄂边游击总指挥等职,在河南信阳等地组织抗日游击战。 后任第13军军长、第66军军长等职,率部参加了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等重要战役。 1942年升任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66军军长,率部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 1943年调任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后任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历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武汉行辕副主任、第5绥靖区司令官、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豫鄂边区绥靖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等职。 1949年当时他担任国民党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官,驻防在武汉以西、长江以南地区(包括武昌、贺胜桥、咸宁、金口等地)。 面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大势,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积极争取以及老上司程潜(在湖南酝酿和平起义)的影响下,张轸审时度势,最终决定弃暗投明。 1949年5月15日,张轸率第十九兵团所属第127军1个师、第128军3个师,共约2.5万余人,在武昌以南的贺胜桥、金口一带宣布起义(史称“金口起义”或“张轸起义”)。 这次起义打乱了白崇禧在武汉地区的布防计划,加速了人民解放军解放武汉及华中地区的进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起义后,张轸部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他本人担任军长。此后,他长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军队中任职。 曾担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省副省长、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 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的重要成员,曾任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河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81年7月26日,张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张轸的一生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他早年投身国民革命,在抗日战争中为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顺应历史潮流,率部起义,投向人民阵营,这一行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他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也贡献了力量。他的一生是近代中国军人探索救国道路、最终选择光明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