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寒心了!”上海一位老人去世后,远在国外的女儿火速赶回,直奔法院要求继承全部房产,可她不知道,老人早已将房子留给了照顾自己28年的外甥女,女儿一怒之下将表姐告上法院,法院最后这样判了! 王达立老人的妻子因病离世,女儿也移居国外,老人常年吃药,身体羸弱,又失去老伴儿,孤苦无依,于是刚步入中年的外甥女周小冬主动提出搬来照顾他。
谁也没想到,这份承诺一守就是28年。每天清晨5点,周小冬准时起床给老人准备早饭,然后帮老人按摩僵硬的双腿,她的生活始终围着老人的衣食住行、病痛冷暖转。 2018年,王达立突发脑梗住院,周小冬在病床前守了23个日夜,喂饭、擦身、记录尿量,而女儿王晓的越洋电话里只有一句“工作太忙走不开”。
老人清醒后听说这事,眼睛止不住的流泪,嘴里一直重复着“白养了,就当没这个女儿吧。”他放弃了对女儿抱有的希望,认定了外甥女才是自己唯一值得依靠的人。 “先不说继承问题,就冲这份坚持28年的孝心,已经很难得了。”社区工作人员李女士向记者感慨道。
据她计算,按照上海市场价,雇佣住家保姆28年,仅工资支出就超过120万元。而周小冬不仅分文不取,还将每月退休金的大部分贴补给老人,买进口的营养粉,换更舒适的轮椅,甚至在他念叨想看京剧时,特意请人来家里唱了一场。 2022年,91岁的王达立老人安详离世,由于联系不上老人的女儿,一切后事只能由外甥女操办。
丧事过了没多久,久未露面的女儿王晓突然从国外赶回,她以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身份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重新分割父亲名下的浦东新区房产。
原来,王达立老人生前立下遗嘱,把自己在上海的一套房产留给了外甥女,女儿什么也没有,王晓知道后才立马回国抢财产。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周小冬承担了主要赡养义务,但根据《继承法》相关规定,王晓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享有法定继承权。2022年底,法院判决房产由二人各继承50%。 “这个判决等于否定了我所有的付出。”周小冬接到判决书时当场落泪,她立即提起上诉,翻出28年来的照料记录,提供了更详细的证据。
令人意外的是,王晓对结果也不满意,她也提起上诉,坚称自己才是唯一合法继承人,要求获得全部产权。 二审期间,周小冬提交了关键性证据:王达立生前立下的公证遗嘱,明确房产由她全部继承。随遗嘱一同呈上的,还有厚达328页的照料日记、47本医疗记录、132张药费单据。
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老人每次血压波动的数值、换季时反复叮嘱的穿衣细节、深夜因疼痛难眠时她轻轻哼唱的老歌……有一页日记里写着:“舅舅今天又看晓晓的照片了,看了半小时,最后说‘还是小冬在身边好’。” “这些记录让我震撼,每一页都浸透着沉甸甸的孝心。”主审法官后来回忆道。而王晓方面,始终未能提供任何赡养证据。 2023年6月,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改判房产由周小冬全部继承。判决书明确指出:“周小冬虽非法定继承人,但长期承担主要赡养义务,且被继承人有明确遗嘱表示,应当予以尊重。”
相同的案例,2025年6月在上海静安区也发生过:82岁独居老人去世,女儿出国10年未归,生死不明,于是老人临终前将800万房产赠给了保姆。谁知,没过多久女儿竟出来争夺遗产。
法院认定公证遗嘱有效,保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有资格获全部遗产,女儿败诉,分文未得。
如今老龄化社会,多元养老也是一种选择,血缘不是唯一的依靠,毫无血缘的陪伴,也能温暖老人最后的时光。或许,真正的亲情从不在名分里,而在每个实实在在的朝夕相处中。
(信源:纵览新闻 、江苏旅游广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