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6天,美军核潜艇抵近俄,乌同意结束战争,但要求制裁中国。最后期限缩短后,特朗普更进一步,以部署核潜艇的方式再度突出了对于俄罗斯的强势施压 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文:“两艘核潜艇已部署至俄罗斯附近适当区域!”此刻,距离他给俄罗斯设定的“最后通牒”到期日8月8日,仅剩最后6天。 面对这样的情形,乌克兰外长竟然表示,乌方愿意停止战争,但是要求美国制裁中国,这一句话直接的引起全世界的躁动。 特朗普为何选择此时亮出核底牌,普京又将如何接招,乌克兰的“制裁中国”要求背后藏着怎样无奈的计算。 面对抵近家门的核威慑,克里姆林宫的反应耐人寻味,核潜艇消息公布不到24小时,普京公开表态:“俄罗斯愿意等待乌克兰谈判的时机成熟。” 这种急转弯并非示弱,普京在缓冲的同时,仍坚持乌方必须承认顿巴斯和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的核心条件。 当美俄进行危险博弈时,乌克兰却对中国打出一记“七伤拳”,7月27日,泽连斯基批准新制裁名单,将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53个实体列入制裁范围,指控其“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零部件”。 耐人寻味的是,乌方始终未出示任何可信证据,直接让美国制裁中国,这种将自身命运与他国制裁绑定的逻辑,暴露了基辅当局的绝望,此时乌克兰GDP已萎缩30%,军事防线濒临崩溃。 中国对此迅速作出反击,7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严正表态:反对任何未经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要求乌方“立即纠正错误”,并强调“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这一回应被国际舆论视为“带着期限的最后通牒”,此前中乌双边贸易额尚有约80亿美元,乌克兰还是顺差方;如今基辅的制裁无异于自毁经济生命线。 而中俄用行动表明:当美国在俄罗斯门口秀肌肉时,他们也有能力在美国关切海域“自由航行”,这场核潜艇、制裁与军演交织的8月危局,揭示出残酷的地缘政治法则。 核威慑仍是超级大国的终极语言,但使用它如同走钢丝。美军核潜艇逼近俄海岸虽展示肌肉,却也大幅增加误判风险,俄军反潜网在远东海域密布,任何擦枪走火都可能引爆灾难。 乌克兰的“制裁外交”已成双刃剑,当瑟比加要求美国制裁中国时,却忘了欧盟2024年仍从俄罗斯购买516亿立方米天然气,支付额高达230亿欧元远超其对乌援助,这种对西方的依附让乌克兰既失去中国这个潜在调停人,又暴露了自身战略自主权的丧失。 中俄协作对冲美国压力的模式日益清晰,从日本海演习到西太平洋巡航,两国用行动证明:当一方遭遇战略挤压时,另一方将在关键方向策应,这种“背靠背”协作虽不结盟,却足以重塑欧亚安全格局。 此刻,特朗普设定的8月8日大限正分秒临近,当美军核潜艇在北极深海中静默潜航,当普京的谈判条件悬而未决,当乌克兰把中国推成“利益受损方”。 这场危机最大的讽刺在于:真正渴望和平的平民声音,反而被核导弹的阴影与制裁的喧嚣所淹没,也许唯一确定的是: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和平从来不是施舍而来的礼物,而是智慧与克制的产物。 信息来源:特朗普称两艘核潜艇部署至俄附近 2025-08-02 07:40·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