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是不能停战的,停战对中国来说是可怕的,中国国内面临大量问题,尤其经济增长放缓了,需要个几年调整,要是让美国硬逼得停战了,我们面对的外部麻烦一下会成指数暴涨。 特朗普的“交易艺术”变成了“最后通牒艺术”,7月28日,这位重返白宫的美国总统突然缩短了给普京的停战期限,从50天直接压缩到10天,要求俄乌必须在8月8日前达成和平协议。 随后,战鼓在倒计时中擂得更响,就在特朗普设下“8月8日大限”的第三天,7月31日凌晨,基辅的天空被导弹和无人机撕裂,俄军发动大规模空袭,最初报道16人死亡。 但一天时间伤亡人数跳升的非常之快,而普京用炮火回应了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态度强硬得不容误判。 乌克兰的反击迅疾而精准,8月2日凌晨,乌军无人机如蜂群般扑向俄罗斯腹地,梁赞和新古比雪夫斯克的炼油厂烈焰冲天;沃罗涅日的燃油基地爆炸声震耳欲聋;奔萨州的安全通信设备工厂浓烟翻滚。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里,炼油厂的火焰把夜空染成血红,背景音中无人机引擎的嗡鸣与爆炸声交织,仿佛一场未来战争的实况直播,乌武装部队总参谋部直言:这是对基辅血债的“系统性报复”,战火非但未熄,反而在“停战倒计时”中双向升级。 泽连斯基早在2025年3月就把目光转向东方,当西方援助疲软、美俄私下谈判瓜分乌克兰资源的消息甚嚣尘上时,这位总统公开向中国喊话:“不需要武器”,只盼中国推动三件事,停火谈判、保障长期和平、参与战后重建。 话里透着绝望,甚至表示“能用辞职换安全,立刻卸任!”其策略一石二鸟:借中国平衡美俄博弈,同时为废墟上的国家引入“基建狂魔”的重建能力,世界银行的评估佐证了机会所在,乌克兰十年重建需4860亿美元,水泥、钢铁、能源设施需求井喷。 对中国企业,这既是市场,更是风险赌局,中国的应对堪称战略平衡术的范本,拒绝选边站,坚持2023年提出的政治解决12点立场,核心就一条:主权必须尊重,冷战思维必须摒弃。 2024年牵头巴西、埃及等国成立“和平之友”小组,搭建和谈平台,王毅外长在慕尼黑与乌外长握手,释放斡旋信号,既守住与俄的战略协作,又为乌克兰保留和平通道。 普京手中的牌比外界想的更复杂,8月8日前全面停战?近乎天方夜谭,俄罗斯要的是战略胜利,分裂欧美阵营,而非仅仅战场占优。 但完全无视中国利益?同样不可能,中俄能源纽带和地缘协作对俄生存至关重要,最可能的剧本是“朝鲜战争模式”:打打谈谈,在10天节点宣布短期停火,给特朗普一个台阶下,实际控制区一寸不让,毕竟特朗普被公认“遇压易退缩”,见好就收符合其交易逻辑。 若真停战,中国反陷“战略暴露期”,俄乌冲突客观上牵制了美国精力,让中国在科技战和贸易战中获得喘息窗口。 一旦战火骤停,美国得以调集全盘资源对华围堵,所谓“指数级麻烦”绝非危言,从台海到南海,从芯片到关税,攻势必然层层加码。 而乌克兰重建看似机遇,实则布满荆棘:腐败指数全球垫底,地缘政治暗流涌动,西方资本虎视眈眈,中企若贸然入场,可能踩中政治地雷。 但持续冲突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美国“连带制裁”已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若8月8日后普京未妥协,中国能源安全与外贸将承受高压。 更深远的是全球产业链震荡,油价波动、粮食危机、难民潮,每一个变量都在冲击中国“稳增长”的脆弱复苏,国内经济调整本就面临地产转型与地方债挑战,外部风暴叠加可能打乱整盘棋局。 大国博弈的本质在此刻赤裸展现:美国对华遏制是结构性的,俄乌只是借口而非根源,中国真正的盾牌是内功,扩大新兴市场合作、加速技术自主、激活内需循环。 当泽连斯基喊话“以重建换安全”时,当普京在导弹与谈判桌间走钢丝时,中国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固自身“防波堤”,毕竟,无论基辅或莫斯科的剧本如何落幕,华盛顿瞄准东方的枪,子弹早已上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