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梁启超在妻子安排下,迎娶17岁的王桂荃。结婚当晚,梁启超:“娶你可以,但我不会给你名分,你日后生的孩子,也不能喊你娘!”,王桂荃点头,生下6个儿女,培养出3院士9才俊。
那年的中国还拖着长长的辫子,梁启超已经成了维新变法的风云人物,谁能想到,这位满口新思想的才子,会在妻子安排下娶了个17岁的小丫鬟。
圆房那晚,梁启超板着脸对王桂荃说:"娶你可以,但我不会给你名分,你生的孩子也不能喊你娘。"这话搁现在听着刺耳,可那年头,一个丫鬟能嫁给举人老爷,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
王桂荃本名王来喜,这名字透着穷人家的盼头,1886年四川广元的山沟里,她刚记事就没了爹娘。
四岁被卖到李家当丫鬟,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倒夜壶,有次打碎个茶碗,被主母罚跪在雪地里,膝盖冻得没了知觉。
1891年李家大小姐李蕙仙出嫁,这桩婚事来头不小,新郎是梁启超,做媒的是礼部尚书李端棻。
王桂荃作为陪嫁丫头进了梁家,谁也没想到这个瘦小的姑娘后来能培养出三个院士。
梁家后院的日子比李家更难熬。李蕙仙生梁思成时难产,落下病根再不能生育。
按着老规矩,正妻给丈夫纳妾是天经地义,可梁启超整天写文章骂封建礼教,总不能自己打脸。
最后还是李蕙仙做主,把贴身丫鬟推到了丈夫房里,那年王桂荃才17岁,梁启超35岁,维新派领袖纳妾的消息传出去,保皇党们没少在报纸上冷嘲热讽。
新婚夜那番话不是玩笑,梁启超坚持一夫一妻制,王桂荃生的六个孩子,户口本上都记在李蕙仙名下。
梁思庄直到结婚那天,还管生母叫"王姑娘",有回小儿子梁思礼发烧说胡话,迷迷糊糊喊了声"娘",王桂荃吓得赶紧捂住他的嘴。
这些事后来都写在梁思礼的回忆录里,他说母亲总躲在厨房偷哭,转身又笑着教他们背《少年中国说》。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家逃到日本,别人家的姨太太忙着打麻将,王桂荃硬是学会了日语。
她发现东京书店能买到禁书,就变卖首饰给梁启超淘换《天演论》这些西洋典籍。
1915年梁启超反对袁世凯称帝,被通缉时是王桂荃带着孩子们躲进租界。
她没读过多少书,却记得丈夫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六个孩子个个送进新式学堂。
李蕙仙1924年病逝前,拉着王桂荃的手说"梁家就托付给你了",这话像道紧箍咒,后来梁启超爱上女记者何蕙珍,王桂荃跪在书房求他顾全名声。
有人说她愚昧,可那年头寡妇失业的带着六个孩子,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
1929年梁启超猝然离世,欠着医院四千银元医药费,是王桂荃给人洗衣缝补还清的债。
最难得的是她把梁家子弟都培养成材,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研究古建筑,抗战时拖着病体测绘古建;梁思永考取哈佛考古系,后来成为殷墟发掘的主持者,梁思礼留学美国学导弹,回国成了航天部总工程师。
这些子女在回忆录里都说,是"王姑娘"教会他们第一首唐诗,在流亡路上用《新民说》当识字课本。
1995年梁家子女在梁启超墓旁种了棵白皮松,碑上刻着"王桂荃"三个字,这个等了92年的名分,终究还是还给她了。
翻看梁家老照片,王桂荃永远站在最边上,她到死都穿着粗布衣裳,可孩子们西装革履的毕业照,都是她熬夜缝衣服挣来的学费。
现在北师大附中还挂着她的肖像,和梁启超并列在名人廊,这个不识几个字的丫鬟,用一辈子诠释了什么是"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