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清朝时期,慈禧太后没胃口,吃啥啥不香,吓坏了御膳房。有个胆大的御厨,买了几块臭豆

清朝时期,慈禧太后没胃口,吃啥啥不香,吓坏了御膳房。有个胆大的御厨,买了几块臭豆腐端给慈禧,心想: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豁出去了!

在那日,整个紫禁城都跟着提心吊胆,御膳房的灶台从寅时就开始烧火,三十多个厨子围着灶台转,可端上去的燕窝鸡丝、清蒸鲥鱼、三鲜鸭子,太后连筷子都没动。

总管太监急得直搓手,小太监们躲在廊柱后面偷乐,太后不吃饭他们就能少刷几百个碗碟,可总管知道,要是再想不出办法,明天菜市口就得多个冤魂。

有个叫张春的御厨突然想起前日回家探亲时,在胡同口闻到的臭味,他溜出宫门直奔前门大街,用两个铜板跟小贩换了三块黑乎乎的臭豆腐。

回宫路上他捏着鼻子琢磨,横竖都是死,不如让太后尝尝这市井玩意儿。

瓷盘里的臭豆腐浇上辣椒油,撒上香菜末,混在御膳队伍里递进了乐寿堂。

慈禧正倚在榻上让李莲英捶腿,突然抽了抽鼻子,她顺着味道掀开描金食盒,夹起一块颤巍巍的臭豆腐,在场太监全跪下了,张春的裤腿直打颤。

谁知太后咬了一口竟笑了,第二天早朝前还特意吩咐李莲英赏御膳房二十两银子,这事儿后来传成京城奇谈,前门卖臭豆腐的老王头生意翻了十倍。

清宫档案里记载着光绪二十三年某日,御膳房确实领过一笔意外赏银。

现代营养学家分析,慈禧当时可能患上了轻微厌食症,发酵食品里的氨基酸恰好刺激了食欲。

北京大学历史系徐教授在《紫禁城的餐桌》里考证,清代御膳房每月要开发三百多道新菜,光记录菜谱的太监就有八个。

御厨们每天过得像走钢丝,太后用膳的时辰比太阳位置还准,未正三刻必须摆膳。

一百二十八道菜得用掐丝珐琅碗盛着,从御膳房到储秀宫的路上,太监们小跑着给菜碟盖暖帽。

有个姓赵的厨子因为炖鹿筋火候差半分,被发配到辛者库刷了三年马桶,反倒是这次冒险献臭豆腐的张春,后来在御膳房混成了二把手。

御膳的排场大到离谱,太后吃西瓜只吃最中间那一勺,一天要消耗三百五十个西瓜。

端午节的粽子要包成小指大小,就为让她能一口一个,京城百姓编了顺口溜:“太后一顿饭,百姓三年粮”,这话传到李鸿章耳朵里,他赶紧给内务府送了批辽东人参堵嘴。

御厨们的生存智慧透着心酸,有个王姓太监发明了“看菜”,专门做那些中看不中吃的雕花点心。

像龙眼大的包子,指甲盖大的烧卖,就为让太后多瞧两眼混个眼熟。

御医们私下说,太后晚年脾胃虚弱还暴饮暴食,御厨们不得不把消食的山楂偷偷掺在点心里。

御膳房的菜谱藏着晚清史,甲午战败那年,菜单上突然多了“北洋海参”;戊戌变法后添了“维新肘子”;八国联军进北京时,逃亡路上的太后还惦记着要吃“镇国豆腐”。

那些金丝楠木食盒里,装的何止是菜肴,分明是摇摇欲坠的江山。

最新发现的清宫档案显示,慈禧晚年特别爱吃民间小吃,护国寺的驴打滚、天桥的炒肝都进过御膳房,这倒给御厨们指了条活路。

现在故宫出版的《慈禧饮食录》里,臭豆腐那页总被翻得最旧,游客们挤在乐寿堂前议论纷纷,说没想到老佛爷也好这口。

御膳房的故事像面镜子,照见封建王朝的荒诞,那些战战兢兢的厨子,那些没动几筷子的珍馐,那些为了一口吃食掉脑袋的往事,比任何史书都写得更真切。

当我们站在故宫的红墙下,恍惚还能听见百年前瓷碗相碰的脆响,和御厨们压抑的叹息。

评论列表

用户61xxx14
用户61xxx14
2025-08-04 13:57
慈禧老畜生,看着就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