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嘉靖三十年,38岁的李时珍从湖北蕲州来到北京,经过严格考试后进入太医院,这位出身

嘉靖三十年,38岁的李时珍从湖北蕲州来到北京,经过严格考试后进入太医院,这位出身医学世家的郎中,终于有机会接触皇室医学典籍。 太医院位于紫禁城东南角,是明代最高医疗机构,李时珍初来乍到,被分配到院判手下做助手工作,每天的任务是整理药材、抄录医方、协助诊治一些小病小痛。 在太医院的日子里,李时珍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这里使用的很多药方都是祖传秘方,缺乏系统整理,同一种病症,不同医官的治疗方法往往大相径庭。 更让他困惑的是许多药材的功效记录存在明显错误,比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某些草药,实际效果与书中描述完全不符,这些错误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却无人质疑。 李时珍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核实药材功效,他会趁着休息时间到京城周围的山野采集标本,仔细观察不同药材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有一次,他发现太医院库房里的何首乌质量参差不齐,经过仔细辨认,李时珍发现其中有不少是用其他植物根茎冒充的假货,他立即向上级汇报,避免了用药事故。 这件事让李时珍在太医院小有名气,但也引起了一些同僚的不满,他们认为李时珍是在质疑祖宗留下的医学传统,有些人甚至开始排挤他。 太医院的工作氛围让李时珍深感失望,这里的医官更关心如何迎合上意,而不是如何提高医术,许多人把精力花在争权夺利上,对医学研究却不够专心。 最让李时珍受不了的是太医院的等级森严,作为底层医官,他很难接触到珍贵的医学典籍,更别说参与重要的医疗会诊了,这种环境严重限制了他的学习和发展。 工作一年后,李时珍向院使提出了辞呈,院使很意外问他为什么要放弃这个铁饭碗,李时珍回答说:“医者当以济世救人为本,而非追求功名利禄。” 离开太医院前,李时珍把自己整理的药材笔记留给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僚,这些资料后来成为《本草纲目》的重要素材。 回到故乡蕲州后,李时珍开始了他真正的事业,他一边行医治病,一边深入民间收集药方,从渔夫那里学到了治疗风湿的偏方,从猎人那里了解了各种动物药材的功效。 李时珍还经常到各地的药市调研,实地考察不同地区药材的品质差异,他发现同一种药材在不同产地的功效确实有所不同,这个发现后来被写入《本草纲目》。 为了验证药材功效,李时珍甚至亲自试药,他曾经服用曼陀罗来观察其药理作用,差点因此中毒,家人都为他的行为感到担心,但他认为这是必要的科学精神。 经过27年的努力,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医学巨著,全书共52卷,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这部作品不仅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还新增了大量药物资料。 《本草纲目》问世后,很快传播到日本、朝鲜等邻国,后来还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达尔文称这部作品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充分肯定了它的科学价值。 李时珍在太医院的短暂经历,虽然不太愉快但确实开阔了他的眼界,那里的丰富藏书让他了解了更多古代医学理论,为后来编写《本草纲目》奠定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太医院的局限性促使李时珍走向了更广阔的医学研究道路,如果他当年选择在宫廷安享荣华,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医学巨著了。  信源:李时珍在北京.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