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赵尚志牺牲后,一个汉奸在验尸时,用脚踢了踢他的脑袋,这时,旁边叛变的战友打了这个汉奸一巴掌,怒喝道:“你是没有手吗?”
2004年6月2日傍晚,在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一片松林里。
作家姜宝才、导演李俊杰、抗联老战士李敏以及赵尚志的外甥李龙、李明等人,在长春般若寺僧人的指引下,挖开一个小土堆。
里面有一个黑色塑料袋,包裹着用红布包着的头颅。
这颗头颅,后来经过层层科学鉴定,最终被确认为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赵尚志的遗骨。
赵尚志,1908年生于辽宁朝阳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业,赵尚志自幼受父亲熏陶,知书识字。
1925年,他考入哈尔滨许公纪念实业学校,期间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地区早期党员之一。
同年,他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接受了军事训练。
半年后返回哈尔滨投身革命工作,曾两次被捕入狱,历经近四年牢狱磨难,始终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
赵尚志被营救出狱后,立即投身抗日洪流。
他先是担任东北反日党团书记,后到巴彦游击队任参谋长。
因游击队受挫,他被错误地开除党籍。
面对挫折,赵尚志抗日决心毫不动摇。
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很快赢得信任,带领队伍打了几场胜仗。
1933年10月,他带领几名骨干和枪支,找到珠河县委,组建了一支13人的珠河反日游击队,自任队长。这支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1935年初,中共满洲省委纠正错误,恢复了赵尚志的党籍。
他领导的队伍被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他任军长。
他率部在珠河等地建立游击根据地,与日伪军进行了上百次战斗,威震敌胆。
日军悬赏捉拿他,声称“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成立,赵尚志部被编为抗联第三军,他继续担任领导职务。
1941年秋,赵尚志率小分队从苏联返回东北汤原、鹤岗一带,意图重整队伍,坚持抗战。
不幸的是,行动被日伪特务侦知。
1942年初,日伪精心策划了诱捕行动。
汉奸刘德山伪装成山货商,利用与赵尚志部下姜立新的旧识关系,混入赵尚志的小分队,骗取了信任,被任命为副官。
不久,另一名特务张锡蔚也以同样方式潜入。
1942年2月11日,刘德山献计袭击梧桐河伪警备队。
2月12日凌晨,赵尚志率队向梧桐河进发。
行至吕家菜园子附近,刘德山突然从背后向赵尚志开枪,子弹击中腰部。
赵尚志重伤倒地,仍强忍剧痛,开枪击毙了刘德山。
特务张锡蔚趁机跑去报信。,大批日伪军很快包围了现场。
重伤的赵尚志和战士王永孝在激战后被俘。
日军对重伤的赵尚志进行了突击审讯,企图获取情报。
但赵尚志大义凛然,痛斥敌人,始终未吐露一字机密。
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赵尚志在被俘约8小时后壮烈牺牲,年仅34岁。
日军残忍地锯下赵尚志的头颅,一个汉奸在验尸时,竟然用脚踢了踢他的头颅,这时,一旁叛变的战友打了这个汉奸一巴掌,怒喝道:“你是没长手吗?”
可是原计划运往长春邀功。
因头颅开始腐烂,不便运输,便将遗体投入松花江冰窟。
头颅则被送往长春。
此后,这颗英雄的头颅便下落不明。
抗战胜利后,寻找赵尚志的遗骸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1945年,时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的周保中曾请苏军协助在长春寻找,但无果。
此后数十年,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党史和文物部门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均未发现线索。
转机出现在1987年。
日本女学者山崎枝子在采访抗联老战士李敏时,了解到赵尚志的事迹。
她随后在日本找到了当年参与杀害赵尚志的伪警察东城政雄。
东城政雄透露,当年赵尚志的头颅因腐烂发臭,原打算焚烧,但被长春般若寺住持炎虚大师阻止并接收,后埋葬于寺内。
李敏得知消息后,两次前往般若寺寻找,但因年代久远,知情僧人已故,未能找到。
直到2004年6月1日,作家姜宝才在般若寺调查时,偶然从一位僧人口中得知:前一天,工人在修缮寺院后墙时,在墙根下挖出一颗头颅,已由僧人超度后移葬到了净月潭公园山坡上。
姜宝才立刻意识到这可能就是赵尚志的头颅。
他找到修墙工人核实情况。
6月2日,姜宝才等人,在僧人指引下,于净月潭公园一处松林中的小土堆下,找到了用黑塑料袋和红布包裹的头颅。
鉴定结果确认:该头颅的性别、死亡年龄、风化程度、伤痕特征均与赵尚志牺牲时的记载高度吻合,颅骨特征点与赵尚志历史照片完全匹配。
科学最终证实,这正是失踪了62年的抗联英雄赵尚志的头颅。
英雄魂归,浩气长存。
赵尚志头颅的发现与确认,是对英雄的告慰,也是对那段不屈抗争历史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