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曲园学子暑假社会实践】—— 研学论语悟德育,实践躬行润童心
为了聚焦小学高段学生身心特点,精准匹配德育实践需求,提高小学高段德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2025年7月15日—18日,曲阜师范大学“儒韵童行”社会实践队为本次德育实践活动进行前期准备。“儒韵童行”实践队董佳林等队员根据小学高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目前小学高段德育内容要求进行本次德育实践活动《论语》章句的筛选,并用于后期的德育活动中。
小学高段学生(五年级至六年级)正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其身心特点表现为思维逻辑性增强、社会性情感逐步成熟,但价值观可塑性较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抽象道德概念的理解能力显著提升,开始关注社会规则与自我价值实现,但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基于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该年龄段学生正处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过渡的时期,亟需通过经典文化中具象化的道德范例引导其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曲阜师范大学“儒韵童行”社会实践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传统德育课程中理论灌输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深层共鸣,而《论语》中“仁爱”“诚信”“礼义”等思想通过情境化、故事化的方式呈现,更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团队成员对接《道德与法治》教材,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桥梁。现行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以“个人品德—家庭伦理—社会公德—国家认同”为逻辑主线,分为“自尊自强”“人际和谐”“责任担当”“文化传承”四大单元。实践团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论语》中超过60%的章句可与教材主题形成映射。例如,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强调责任意识,与《论语·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高度契合;第一课“学会尊重”则可对应《论语·颜渊》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增强匹配精准度,团队联合王庄镇中学,通过教师和学生调研,首轮筛选出50条候选章句,第二轮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剔除晦涩内容,第三轮通过课堂试讲验证接受度,最终精选20条编入《论语德育手册》。
“儒韵童行”社会实践队编写的《论语德育手册》以“原文+白话注释”为基本架构,在筛选的《论语》章句下面,团队成员发挥汉语言文学师范生优势,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以及筛选的《论语》章句内容,实践团队进行德育活动试点。在前期试点班级应用中,手册配套开发的“论语角色扮演”“经典辩论赛”等活动使德育课堂参与度提升42%。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根据使用反馈每学期调整20%的章句内容,并开发配套教师指导用书。正如实践指导教师所言:“这不是简单的经典摘录,而是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德育的‘活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道德的种子。”
此次实践不仅为区域德育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更探索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与中国教师博物馆的合作,将手册推广至更多基层学校,让《论语》的智慧之光持续照亮当代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