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年,东吴丞相陆逊退休养老后,孙权不停的找茬,不是下旨训斥其“无能”,就是拿陆逊侄子说事,骂陆逊沽名钓誉。陆逊年事已高,自尊心又强,忍受不住竟活活气死。 陆逊出身江东大族,其祖父陆康曾任庐江太守。在孙策攻略江东时,陆康坚守庐江两年之久,最终城破身亡,陆家在这场战乱中死伤数百人,元气大伤。 孙策死后,孙权接手江东,陆家的血仇还没干透。那时陆逊才二十出头,穿着粗布丧服,在废墟里收拢族人。有人劝他投奔曹操,他却摇了摇头——江东是陆家的根,跑得了人,跑不了这片地。 他开始给孙权做事,从县令做起,带着家丁平叛,光着脚在泥里追贼寇。有回被箭射穿了胳膊,他咬着牙拔出箭,继续往前冲。孙权听说了,派人送药过来,还笑着说:“陆伯言比你祖父还犟。” 谁都没想到,这个背负家仇的年轻人,后来成了东吴的顶梁柱。夷陵之战时,刘备带着大军压境,满朝文武都慌了神,是陆逊站出来,说“给我一把剑,我去挡”。他守在营里,任凭蜀军骂阵,硬是憋了半年,等对方懈怠了,一把火将连营烧得精光。 捷报传到建业,孙权亲自出城迎接,把自己的车驾让给陆逊。“伯言啊,”他拍着陆逊的背,“有你在,我睡安稳多了。”那时的信任,真得像江里的水,透亮得能看见底。 可这信任,经不住日子磨。江东的大族,像陆家、顾家、张家,盘根错节,田地多,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孙权当了皇帝,看这些家族的眼神慢慢变了——他既要用他们的才干,又怕他们翅膀硬了,掀翻自己的宝座。 陆逊偏不懂藏锋芒。太子和鲁王争储,他捧着奏章进宫,跪在地上劝孙权“嫡庶要分明”。这话没错,可孙权听着刺耳——你陆逊是丞相,又是太子的师傅,掺和这么深,想干什么? 他开始找陆逊的茬。先是把陆逊的外甥罢了官,理由是“结党营私”。接着又下旨,质问陆逊当年平叛时“是不是私藏了战利品”。每道旨意都像小刀子,割在陆逊脸上。 陆逊的侄子陆胤,在地方上做得好好的,突然被调回来,天天被孙权叫去骂,说他“仗着叔叔的势,沽名钓誉”。陆胤哭着去找陆逊,说“叔,咱辞官吧”。 陆逊看着侄子红肿的眼睛,想起当年庐江城里死去的族人,又想起夷陵战场上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士兵。他这辈子,夹在家族恩怨和君臣大义之间,好不容易站稳了,怎么能说退就退? 他想进宫跟孙权解释,可孙权根本不见他。送来的奏章,石沉大海;托人带的话,传不到皇帝耳朵里。他只能守在家里,对着墙上的地图发呆,那上面标着他打过的仗,守过的城,如今都像在嘲笑他。 那年冬天来得早,陆逊咳得厉害,痰里带着血。家人劝他喝药,他摆摆手,从箱子里翻出一件旧战袍,那是夷陵之战时穿的,袖口还留着火烧的焦痕。“陛下当年说,这战袍能当传家宝。”他喃喃自语,眼泪掉在战袍上,晕开一小片深色。 最后一道圣旨来的时候,他正躺在床上。太监尖着嗓子念,说他“位居丞相,不思报国,反而结党,愧对先帝”。每一个字都像冰锥,扎进他心里。 他挣扎着要起身接旨,却猛地咳出一大口血,溅在明黄色的圣旨上。“我……无愧于吴……”他说完这句话,头就歪了过去。 消息传到宫里,孙权正在吃晚饭,听到后愣了愣,放下筷子,半天没说话。后来有人说,那天夜里,皇帝书房的灯亮到天明,案上摆着陆逊当年写的《夷陵策》,墨迹都快被眼泪泡花了。 陆逊死了,陆家暂时安稳了,可江东的天空,从此少了片能遮风挡雨的云。孙权或许忘了,当年那个光着脚追贼寇的年轻人,从来不是为了陆家的权势,只是想让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能安安稳稳地长出庄稼,能让孩子们不用再像他一样,在废墟里捡亲人的尸骨。 信息来源: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陆逊为东吴名将、丞相,因卷入太子之争遭孙权猜忌,多次被斥责后忧愤而亡,其生平反映了三国时期江东士族与皇权的复杂关系,相关细节参考裴松之注引《吴录》《江表传》等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