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叛变,打死3名新四军战士后,带着600多人投靠日军,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叛变,打死3名新四军战士后,带着600多人投靠日军,有人建议杀了他,粟裕却说:“谁也不许动他!” 汤景延,其实是个骨头极硬的人。他原本是个落魄地主家的孩子,小时候家道中落,吃尽了苦头。他从小读私塾,后来进了小学堂。学生时代,就敢跟学校对着干,因为反对克扣学生饭钱被开除。别人是被打服的,他是被逼上了路。从那以后,他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参加工人运动,组织罢工、散传单、夜里贴大字报,这一套他门儿清。 后来七七事变爆发,他就带着一帮工人和街头兄弟,投奔了新四军。那时候的苏中,战事紧、情况乱,能扛枪的就得上。粟裕一眼看中了他,说这人有拼劲,有组织力,还会动脑子,能干大事。 于是“通海自卫团”就这么成立了,汤景延被任命为团长。他带着这一百来号人,从游击小队打起,慢慢扩成数百人,成了苏中抗战的重要支点之一。 问题出在1943年。那年日军在苏北地区实行新一轮“清乡运动”,说白了就是大围剿、大分化、大收买。战线吃紧,敌人又开始玩花样,这让我党苏中情报网受了不小的冲击。粟裕和情报科几次开会,都没能想出一套彻底的应对之策。 就在这个档口,有人提了一个极端方案:干脆放一个人进去,假装投敌。要干得真一点、狠一点,才能混进敌人的心脏。 这不是个新点子,但太危险。谁都知道,一旦暴露,不光是个人死,整个线也会跟着毁。 粟裕想了三天三夜,最后定下了一个名字:汤景延。 他找来汤景延,两人只谈了十分钟,后者点了头。没人知道他脑子里过没过一遍利害权衡,只知道从那天起,他就开始悄悄安排自己人——调换副职、转移机密、重新部署火力配置。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们这一走,不能有尾巴。” 很快,汤景延带着通海自卫团六百余人“起义”投敌。他为了做足戏码,硬是“处决”了三名新四军战士,现场缴械、交人、签降表,把一套流程走得滴水不漏。 日军高层看了报告,直夸这支部队“知时务”。他被当场任命为外勤警卫团团长,直接管起了一大片据点。更夸张的是,日军还派人专门来拍合影、做访谈,说这是“成功劝降”的典型样板。 谁都没料到,这样一场“假投敌”,汤景延一干就是五个多月。五个月里,他把敌人的部署打探得一清二楚,把我军的虚假布防交给日军,把敌人的清乡行动拆得支离破碎。 他不是单纯混个身份,而是拿命在走钢丝。每次情报传回,我党组织都会及时调整部队转移路径和后备补给线,避免了好几次包围圈。 最让人咂舌的是那场“婚宴行动”。 那次是他手下一个叫周显才的队长要结婚,姑娘是从后方来的,敌人并未察觉破绽。汤景延灵机一动,把婚宴当成引诱手段。他邀请几个日伪军头来喝喜酒,说是“感谢照顾”。对方来了,礼也带了,笑脸也挂了,结果刚喝完三杯,“礼炮”响起,屋里一片血光。整整一个据点当场瘫痪。 这事他没向组织报功,只字不提。他知道,时间不到,身份不能暴露。 但谣言总是跑得快。部队那边还是有人将他“叛逃”的事记在账上。甚至还有干部准备调动部队“反追捕”,说要替死去的战友讨个公道。 这个时候,粟裕再次站出来。他没有详细解释潜伏行动,只是发出命令:“谁也不许动汤景延。” 很多人不理解,更多人不服。但后来,当汤景延回到苏中,穿着那身早就褪色的军装,走进粟裕的办公室,整个战区都安静了。 他没请功,也没说一句苦。他站在原地,打了个军礼。 粟裕笑着点头,说了句:“你辛苦了。” 战士们这才明白,原来他不是叛徒,而是英雄。他干的是最难干的那种仗,是连亲兄弟都要骗的那种仗。 1948年,上海战役临近。他再次受命,带队进入外围侦查区。敌人据点混乱,他本想趁乱撤离,但没想到,这一次,翻车了。 一个曾跟他并肩作战的旧部,投敌为荣,供出了他的位置。他被伪军包围,几次突围未果,最终被俘。 拘押期间,敌人用尽手段,严刑逼供,甚至派人来“旧情感召”。可他什么都没说,连一句废话都没有。 他知道自己活不成了,于是绝食抗议。行刑前,他一口饭不吃,一滴水不沾,走上刑场时,军帽戴得端正,眼神冷静。 临刑那天,有个年轻士兵偷偷把一张照片藏进怀里,拍的是他曾在敌营里留的那张“叛徒合影”。后来这张照片被送回了部队,跟他的真实档案放在了一起。 多年后,地方志里重新写下了他的名字,注解是“潜伏战线英烈”。当年要求枪毙他的几位战士,纷纷在老年时写信给组织,请求为他恢复名誉。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