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孙颖莎王曼昱北京买房太简单 我买在废墟里她们在最繁华地方 当“北京买房”遇上乒坛顶流,这注定不是一则普通的八卦新闻,近日,前国乒球员周雨在直播中谈到孙颖莎、王曼昱是否在北京买房的问题。 一句“我买在废墟,她们买在繁华地段”引发了网友热议,这番话看似玩笑,实则折射出公众对“成功”的固有定义、对运动员生活的想象错位,以及体育行业收入结构的真实面貌。 之所以“运动员买不买房”成为公众关心的问题,其根源并不复杂,在当前社会语境下,买房被视作人生稳定的象征,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城市。 公众对明星在北京置业的好奇,本质是对其“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在传统观念中,拥有北京房产几乎等于拥有了社会资源的顶配包。 因此,一位运动员是否在此落脚,也常被视为其是否“配得上”其荣誉的侧写,但实际上,这份好奇背后更是社会群体焦虑的投射。 一个人只有通过买房才能获得心理安全感,而运动员被拿来对比,只是因为他们更引人注目罢了。 然而,顶级运动员的生活逻辑远非普通人所能比拟,他们的收入来源并不依赖固定工资,而是高度分散而复杂的商业链条。 以孙颖莎和王曼昱为例,先是赛事奖金,据2024年统计,王曼昱和孙颖莎的赛事奖金分别达到177万美元和170万美元。 乒超联赛的出场费,每上场一次都有不菲的收入,更大的金矿来自商业代言,孙颖莎目前已有14个品牌合作,王曼昱也有7个稳定代言。 这些合作远非几万几十万的小打小闹,而是动辄以“年”为单位计入百万计的合同,此外,她们依然享有省队、国家队的基础薪资与训练津贴,构成了系统性的保障收入。 因此,像周雨所说,“她们想买随时可以买”并非溢美之词,而是现实,这类运动员是否买房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因为“钱够不够”,而是“买来干什么”。 她们长年集训,常年住在体育总局的公寓,几乎没有时间真正使用一套城市房产。 换句话说,房子对她们来说不是生存需求,也不是居住工具,更像是一种投资决策或者家庭配置,这种“买不买”的选择权,才是成功的真正体现。 “我买在废墟,她们买在繁华地段”这句话,从表面来看,是一场自嘲式的段子制造,拉近与观众距离。 但其背后其实也揭示出职业差异所带来的生活落差与观感对比,运动员之间的成就差距,像是透过地段价格具象化出来的“阶级映射”。 但“繁华”本身真的是生活的理想状态吗?在高密度的曝光、有限的私人空间和不断变化的外部期待下,繁华未必等于幸福,而“废墟”也未必就是低人一等。 或许,我们需要打破“地段即地位”的单一思维,更客观地看待运动员个人选择的多样性。 公众在看到金牌的那一刻,往往忽略了背后的辛酸,高强度训练、无自由日程、封闭式管理,这些是大多数顶尖运动员生活的常态。 他们可能一年中有300天待在集训基地,哪怕买了房也无法入住几晚,很多人只看到他们站上领奖台时的光芒,却没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更像是军营而非城市精英。 我们习惯用精英范式去衡量他们的生活,却忘了他们的“职业属性”本就与主流生活模式格格不入。 与其好奇她们有没有买房,不如更关心她们有没有退役后的职业转型规划,是否拥有持续变现的商业能力,是否在国家体育体系下获得应有的保障机制。 只有建立一个“运动员友好型社会”,她们的光环才不会在退役后迅速暗淡,这个社会不该只在金牌面前欢呼,更应该在奖牌退场后,给予她们体面的第二人生。 所以,不论是买房、代言,还是“住在废墟”还是“走在繁华”,对孙颖莎和王曼昱而言都只是人生旅途中的某一站。 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打破那种“买房等于成功”的单一想象,理解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运动员亦然。 买不买房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停止用房产逻辑去理解他们的人生。 运动员不是明星艺人,也不是普通职场人,他们有自己的轨迹和选择,与其好奇他们的购房计划,不如尊重他们的节奏,支持他们从竞技场到生活场的转型。 我们应当看到,他们的人生远比一套房子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