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0年的夏天,兰州核研究所的走廊里回荡着匆忙的脚步声和俄语的低声交谈,苏联专家们正将实验室的仪器拆得七零八落,实验记录本被塞进公文包,关键图纸撕成碎片飘落在地。 有人记得,某个实验台上还摊着未完成的装置,连螺丝刀都来不及收走,穿白大褂的中国科研人员就被警卫拦在门外,眼睁睁看着合作多年的苏联同事被匆匆带上吉普车。 最致命的是,一些关键中子源被当场销毁,仿佛有人刻意要掐断中国核计划的咽喉。 这场撤离并非毫无预兆,早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中苏两党的分歧已如裂痕般蔓延,当赫鲁晓夫在7月16日突然宣布撤回全部专家时,中国40多个重工业部门的250个项目瞬间瘫痪。 核工业首当其冲,兰州铀浓缩厂刚完成主体建设,包头钚反应堆才浇注完混凝土底板,后处理厂的技术路线还悬而未决,苏联人带走的不仅是图纸,更是从理论到制造的完整技术链条。 有老研究员回忆,当时连一颗特殊螺丝的型号都搞不清,进口设备成了不会说话的废铁。 高层会议上争议四起,有人拍着桌子说该暂停核计划,先把粮食和钢铁搞上去;有人翻出苏联留下的债务清单,抗美援朝时期的军购欠款被突然追讨。 争论最激烈时,张爱萍带着调查报告闯进会议室,青海基地的科研人员顶着高原反应每天工作16小时,四川的年轻物理学家在漏雨的棚屋里摸索出提取核材料的新方法。 这份沾着戈壁风沙的报告让所有人沉默,最终定下一句“再难也要干”。 转机藏在苏联专家临走时的那句耳语里,在兰州研究所的楼梯转角,一位白发苏联人突然用德语对送行的中国同事说:“你们有王就够了。” 他口中的王淦昌此刻正在杜布纳联合研究所震动国际学界,1959年他刚用自制泡室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欧洲媒体惊呼“社会主义阵营的原子物理已超越西方”。 但更让苏联人忌惮的是他深不可测的才华,某次技术争论中,王淦昌当场推翻了苏联专家组长的方案,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算出更优解,事后那位组长苦笑:“他一个人抵得上我们整个研究所。” 秘密电报从北京发往莫斯科时,王淦昌刚收到《苏联物理评论》的整版专访邀约。 54岁的他看完电文,只说了句“我愿以身许国”,便销毁所有研究笔记踏上归途。 回国后他面对的是这样的局面:兰州铀浓缩厂急需解决气体扩散膜工艺,但苏联人连基础参数都没留下;中子源材料被毁,团队只能用最原始的照相乳胶法探测粒子轨迹。 在最困难的1961年,王淦昌带着年轻人用算盘和计算尺处理数据,深夜的帐篷里常传出他哼唱的苏州评弹,那是他唯一的放松方式。 转折发生在1964年秋,罗布泊的巨响不仅宣告中国跨入核俱乐部,更验证了王淦昌团队的独创路线:他们放弃苏联遗留的钚239方案,主攻铀235浓缩技术,用“一线工程”抢出四年时间。 美国情报部门曾断言中国至少要到1968年才能获得武器级铀,但王淦昌改进了气体扩散厂设计,使产能提前两年达标。 当蘑菇云升起时,他悄悄摘掉防护眼镜擦了擦,在场没人知道这位化名“王京”的专家,正是苏联人最忌惮的那个“王”。 历史总爱开玩笑,1969年苏联扬言要对华实施核打击时,正是王淦昌主持的地下核试验数据让勃列日涅夫最终退缩。 他晚年提出的激光惯性约束聚变构想,如今已成“人造太阳”工程的核心理论。 当年那位留下神秘忠告的苏联专家恐怕没想到,自己一句临别赠言,竟预言了中国核工业的绝地重生,没有图纸就重新计算,没有设备就自己锻造,就像王淦昌常说的:“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官方信源:《苏联专家撤走对中国核计划影响》、光明网——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却造出大国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