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1年,战士杨龙文在扣林山坚守防御阵地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而他牺牲的地方距

1981年,战士杨龙文在扣林山坚守防御阵地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而他牺牲的地方距离其二哥阵亡地仅5米,如今安葬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贵州毕节织金县后寨乡的苗寨里,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名字被刻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的墓碑上,两块石碑之间的距离是五米,这五米,承载着一段沉重又坚定的家国记忆。   杨龙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苗族家庭,他的父亲杨绍华不识几个字,却从小教育儿子们做人要有骨气,要为国家出力。   1976年冬天,征兵的广播在村头响起,杨绍华揣着儿子的户口本,坚定地走进村委会,把刚满20岁的杨龙海送上了从军的路。   杨龙海个头不高,身形结实,到部队以后特别刻苦,训练刺杀时,他偷偷绑上沙袋加练,认图纸认得眼睛发花也不肯松懈。   他进步很快,成了班长,还加入了党组织,他穿着军装拍的照片寄回家时,眼神炯炯,胸前的红星明亮得像要照进家人的梦里。   1979年,部队开赴前线,准备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出发前,他写了一封信回家,他说,如果家里收到他的烈士证明书,不要太悲伤,为他感到光荣就好。   这年3月11日,在孟康扫果坪的山头,他所在的连队接到任务,攻打9号高地,敌人的机枪隐藏在石头后面,火力密集,压得人抬不起头,杨龙海一声不吭,提着冲锋枪第一个冲了出去。   他的动作带动了全班战士冲锋,他们在火网中撕开一道口子,快接近高地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身体,他踉跄两步,目光望向前方的阵地,倒在红土里,年仅23岁。   消息传到寨子时,村里一片沉寂,杨绍华坐在田埂边,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埋怨命运,只是沉默很久后,决定让三儿子杨龙文接哥哥的班,他没有犹豫,他觉得,为国家尽忠,是一家人最该做的事。   1979年8月,杨龙文正式入伍,他刚新婚不久,妻子已经怀孕,他没有多说什么,默默告别了家人,跟着接兵的队伍走了,他被分到了哥哥生前的部队,穿上了和哥哥一样的军装。   他训练刻苦,任务中总是冲在前面,因为他是烈士家属,部队起初并不安排他上前线,但他三次递交请战书都被驳回。   到后来,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请战书上写字,连队首长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只让他留在连部。   1981年5月,扣林山战斗打响,战士们在雨水中啃压缩饼干,阵地泥泞不堪,随时可能遭到敌人的袭击,杨龙文不顾危险,坚持要求前往战斗班,他的要求没有被拒绝,这一次,他站在最前线。   5月22日清晨,敌人的重机枪火力密集,封锁了前进的道路,杨龙文抓住一个间隙,冲出去,准确地摧毁了敌人火力点,他高喊着招呼战友们跟进,带头清扫残敌。   他带着两名战士清理战场,行至前方地带时,左脚踩上了敌人埋下的地雷,爆炸发生时,他来不及反应,倒下在地,他牺牲的地点,离他哥哥两年前牺牲的地方,仅有五米。   第二封烈士通知书送到了杨家,杨绍华听完军人念完电报,请求让最小的儿子继续参军,但这一次,部队拒绝了他的请求,他们说,这个家庭已经为国家付出太多了。   1980年,杨龙文曾获准探亲十五天,他赶回家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八个月大的女儿,那次回家,他和妻子还有女儿拍了一张合影,他站得拘谨,不知手该放哪,只小心翼翼地托着女儿的小身子。   女儿睁着乌黑的眼睛望着镜头,还不认识这个穿军装的男人,他走那天,在村口转身三次,说想回来给女儿买新布做衣裳,妻子每天翻看他的家书,一句“我一切安好”,她读了无数遍,最终没等到他的归来。   杨龙文的女儿杨仁惠后来听着邻居讲“你爹是英雄”长大,她指着父亲的照片学认字,母亲告诉她,父亲在西边的山上守护大家,她长大后去麻栗坡,站在墓碑前告诉父亲:“我来找你了。”风吹过山头,像极了父亲的掌心。   今天去织金后寨乡,老人们还记得杨家兄弟的事迹,那块红土地,没有忘记两个年轻人把生命留在那里,他们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用行动告诉大家,国家需要时,他们愿意去。   他们不是英雄出身,但血洒战场,为后来的人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墙,两块墓碑之间的五米,走过的是一条兄弟接力的路,不是巧合,是信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天眼新闻——苗家兄弟大爱洒南疆